“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真的是女性的贞节牌坊吗?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真的是女性的贞节牌坊吗?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是唯一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世人尊称为“朱子。”他的思想对元朝、明朝、清朝,这三个朝代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这三个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学思想。

朱熹曾经在他的书《与陈师中书》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大家都熟悉,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为约束古代女性的专用句子,但是这句话的意思真的是女性的贞节牌坊吗?

要分析这个问题,要先理解什么是贞节牌坊?贞节牌坊是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这种牌坊是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是女性坚贞不二的标志。而贞节牌坊,在中国古代早期主要是以“节”为主,到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则是以“贞”为主。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作家柏杨认为:“其实中国古代对妇女的贞操问题,尺度一向很宽。就像宋朝宰相范仲淹的母亲,在范仲淹父亲死了之后,即行改嫁,当时也没有人对她轻视。到了程颐,才开始加强了对妇女的迫害,订立片面的苛刻标准。在这种片面的标准下,男人可以随便再娶,妇女则绝对不可以再嫁。曾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程颐断然说:‘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俄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由此可以看出,程颐作为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家,却和很多人一样,都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给狭窄化了,并没有尊重朱熹说的原话的意思。

那么朱熹原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什么意思呢?朱熹的意思主要是针对真君子和大丈夫提出来的一种道德思想和节操意识,这种思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伟大的人。

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指的是一个男人的气节与骨气,而并非是特指女性的贞操。

在朱熹看来,“失节”重于“饿死”,“气节”重于“生命”,这涉及人生观、生死观的问题,是对男人较高层次的精神要求。

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表现的是对个体精神价值的认识,显示了一种藐视权贵的浩然正气和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自主人格。这既是孟子坚守仁义节操的自我写照,又是对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守正义、刚直不阿、英勇奋斗等优良传统的概括和总结。

这种大丈夫气概,成为鼓舞人们为正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力量,对后代许多刚直不阿、忠贞不渝的仁人志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比方说南宋著名爱国人士文天祥,文天祥就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人,他在生前的“衣带诏”里是这样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思想与孟子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它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与境界,是儒家思想中宣扬的自强不息与不畏强暴的精神与信念,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骨气。

所以说,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指的是一种精神气节,而不是轻视妇女、灭绝人欲的封建槽粕,更不是专门针对女性的贞节牌坊。

大家都在看

胡一刀:唐人传奇中古拙豪杰的风范

小龙女被玷污都没有自寻短见,为什么在绝情谷要跳崖?

“西狂”杨过:侠之风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