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静破烦、勤消拙,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也是我们修身养性所应恪守的法则。白居易曾经在诗中写道:“候病须通脉,防流要塞津。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消除烦恼,就要保持安静;要想变得聪明,就要勤学苦练。
先说静。《礼记·大学》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充分彰显了静的魅力。有这么一个故事: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自然烦闷无比;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事实证明,一事当前,一味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静为躁君。急躁是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态和状态,如果不加克制,就可能做出不理智、不明智的事,甚至乱上加乱、烦上加烦。而克服急躁的办法,只能选择静心静气。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于错乱中找到办法,在烦恼中寻得慰藉,进而破烦而出、克躁而定。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篇文章多次提到“静”字,可见,下好静功夫,可以助治学、可以利修养、可以克烦恼。
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在一个并不安静的社会。特别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算法盛行的当下,很多人不停地受到一些信息的干扰,有些所谓的专家,让人难分真假,令人迷惑困扰。这个时候,最需要我们保持定力、心有静气。就比如在被手机控制,被一些自媒体、短视频打扰的时候,正是我们定力不够、心绪不安的时候。须知,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内心安静下来,多想一些人间正道,多反思一下什么是常识,多琢磨琢磨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多思考一下拼搏的价值和奋斗的方向,笃定心中的梦想,就能摒弃烦恼、笑对人生、慨然前行。
一副对联写道: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不管是难事、烦事,还是急事、苦事,只要心不乱、有静气,便会克欲望、生智慧,舒胸襟、破困局。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到曲江,突遇滩险舟危,舟中士子多面无血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如此沉心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还有什么激流不能闯过,什么考验不能经受。当然,静心静气也不是随便得来的,需要我们多读好书,多经风雨,多担大任,严格自律。如此,才能探得宁静之道,涵养一片静气,克服各种侵扰。
再说勤。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古以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勤则不怠,勤则不废,勤则不穷,勤则必成。否则,哪怕再聪明、再能干,只要勤奋不够,被“惰”字所拖累,则一生必懈,必败无疑。
人不是天生就能创造伟业的。齐白石能成为著名画家,在于他“不教一日闲过”,甚至给自己定下每天作画5幅的规矩;鲁迅能成为伟大作家,在于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事实证明,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只要能勤善勤,“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即可补拙、补缺、补陋,补一切先天之不足,创造令人惊叹的奇迹和业绩。
一静天下无烦事,一勤天下无难事。拥有“静”“勤”两件法宝,人生自然能少烦恼、多成功。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桑林峰),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