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中庸之道的三个层次。
孔子说: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用这句话为我们勾画了遂行中庸之道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对“素隐行怪”的否定。
所谓“素隐行怪”类似于特立独行,但是特立独行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并没有主动与被动的分别,而“素隐行怪”的“素”则透露出明显的主动意味。不过是种种以吸引眼球,引起关注为目的的所作之秀而已,其目的就是通过有意识之造作,而博得世俗的关注罢了。
可以说,这种表演出来的中庸之道,正是反中庸的具体表现。
但是对最高的那个层次,也就是行为完符合中庸之道,即使面临被现实边缘化的境遇,仍然无怨无悔,孔子以一句“唯圣者能之”加以了委婉的否定,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拉开了距离。因为虽然“遯世不见知而不悔”背后隐藏的是比“遵道而行”更大的主动性。
但是,圣人毕竟不是人人可以企及的境界,所以如果以之为标准,等于是将更多的人挡在了中庸的大道之外。而且对这种至高境界的追求,也很容易将自身潜质不足的人,引向素隐行怪的道路。
所以,只能是敬而远之。
因此,孔子真正推崇的现实可行的是第二句“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前人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一方面是为了凑成无过无不及而后中庸的格式,另一方面是看着“半涂而废”不大顺眼,所以将素隐行怪说成是过,把遵道而行说成是不及,认为孔子认同的不是遵道而行,而应当是更高层次的“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原因我们这里不详细说了,就说一条。
在《论语》中有一句和这一句意思非常接近的话,在那里孔子明显对“半涂而废”持肯定态度。叫做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论语·雍也》)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是仅限于能力范畴的客观事实,同时显露出来的恰恰是内心的坚强。而且事实上,在中庸之道上,在个人德性修养的历程中,每个人最终只能是中道废,能够至死方休中道废,正是一个人潜心向道的表现,是一个君子修养自我的终极成就。
“今汝画”是画地不前,是缺乏这种勇气与坚强的表现。与之相对应的,虽然知道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半涂而废”——因为我们死后世界依然存在,而那一半我们是无能为力的,但是仍旧“弗能已”,不能停下遵道而行的脚步,这不正是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相互融合的产物吗?
君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坚强,或者说为什么只有这样的坚强,才能够遂行中庸之道?
原因就在于,中庸之道自身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以及君子对这种特征的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