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2018版个人归纳总结

绪论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①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

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

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时代新人要以复兴民族为己任

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

①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信自励,牢记使命

②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要安身立命、成长成才、贡献社会、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不断实现人的社会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学习掌握运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正确调整自己的行为。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①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撑和法制保障。

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是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

*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人生与人生观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核心)

重要判断: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认识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以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的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1、人生目的?(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方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2、人生态度(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制约着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

*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中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度,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3、人生价值(人生观的重要范畴)

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过程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人生价值的正确评价方法及实现条件?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的标准是一个人是否用劳动和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

*评价方法: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的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实现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③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②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观及其与人生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关系:

①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③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是所有人利益的统一

③社会利益体现了成员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重要判断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大学生思考人生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小我和大我更好的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

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①能清楚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

②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创造不朽的业绩

③能正确面对人生,以人民为重,在服务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

二、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一、辩证对待社会矛盾

*树立正确的幸福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①首先,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过程。

②其次,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③再次,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相反,只有在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幸福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产生更大的幸福感,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

*应该树立的观念。

幸福,得失,苦乐,顺逆,生死,荣辱。

二、反对错误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反对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认得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极端、狭隘和片面,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

三、成就出彩人生

①与历史同向

②与祖国同行

③与人民同在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理想的含义、分类及特征?

重要判断: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等。

特征: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为人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特征:①信念有执着性②信念有多样性③理想信念相互依存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①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②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③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③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重要判断: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引中国人民创造咱们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

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①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这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②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③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艰苦奋斗永远不会过时。

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①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制约。

②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③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的个人理想基础之上。社会理想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 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①立志当高远

②立志做大事

③立志须躬行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中华民族能够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与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为

①对物质精神生活关系的理解

②对理想的不断追求

③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精神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当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

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活力的引擎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①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②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③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力量

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一、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④爱自己的国家

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①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④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把弘扬爱国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既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发展道路,文化传统,增加中华文化活力,又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相互进步,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对内积极倡导爱国主义,堆在主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维护国际和平。

三、做忠诚爱国者。

①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推进两岸交流③促进两岸团结奋斗④反对台独分裂势力)

②促进民族团结

③增强国家安全意识。(①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②增强国防意识。③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

①创新始终是人类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创新能力是当代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③改革创新是我国赢来未来的必然要求

三、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①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②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③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①夯实创新基础,②培养创新思维,③投身创新实践。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

重要判断: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一个社会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这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③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节、坚定价值观自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无可辩驳的试试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力量

①来源于先进性

②来源于人民性

③来源于真实性

第三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道德及其发展变化

一、什么是道德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准确把握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的前提。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起源

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的功能?

①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②规范功能: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③调节功能: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

*道德的作用

①道德为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发展服务

②影响其它意识形态发展

③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稳定

④提升人精神境界,促进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⑤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间开展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在曲折中前进

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的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①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②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③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④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⑤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①加强对中华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②用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④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⑤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①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①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②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①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③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①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

②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权益。

二、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④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⑤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三、职业道德

一)职业生活与劳务观念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②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④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四)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②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③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四、家庭美德

五、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作用

①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有推动作用

②个人品德是个体完善的重要标志

③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二)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①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

②激发正向的认同和道德情感

③坚定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一、道德模范学习

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引领社会风尚

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含义?

①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②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③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档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法律执行  法律适用  法律遵守

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赎回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1982.12.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五次修正:1988、1993、1999、2004、2018.1。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

①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②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③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①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项根本政治制度。

②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③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一)宪法相关法

二)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间人生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尊重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

完全民事能力(年满十八周岁且精神正常)

限制民事能力(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三)行政法

六)刑法

我国刑法基本原则

①罪刑法定原则: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指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③罪行相适应原则: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犯罪构成包括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一)诉讼法

二)非诉讼程序法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主要保障

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③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②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③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④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⑤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

①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②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③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④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法治思维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它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范,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①以法治价值、思维为导向,是一种正当性思维;②以法律原则,法律规范为依据,是一种规范性思维;③是一种逻辑思维;④是一种科学思维。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保障  正当程序

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一)法律权威的含义

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力、公信力、影响力是法律的尊严与生命,这取决于①法律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法律本身的科学态度;③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④法律被社会成员尊重或信仰的程度。

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②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③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安全的基本途径

④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三)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三、怎样培养法律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办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文化权利。

基本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