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背后

最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张煜公开发声,质疑肿瘤治疗背后的乱象。其中的主人公马进仓,俨然是2016年魏则西的翻版,在耗尽家产,欠下十几万元的外债后,依然医治无效去世。在复原马进仓求医的过程中,关于上海新华医院陆巍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马进仓的长女马荣是这样描述陆巍的,“温暖、耐心”“之前的医生们在自己的专业内回答了你的问题,没有任何感情和温度”“这是在青海和北京就医从来没有过的体验”“他看起来处处为患者着想,会主动提醒可以办理异地医保报销”。这不算溢美之词,应该是患者当时真实的感受。就是因为被这样的态度感动,加上“活三年没问题,努努力争取活五年”的保证,马进仓认为碰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好医生。最后,也是这个好医生让马进仓落得人财两空。
这个事件目前还没有平息,可以挖掘和解读的内容很多。我们单从陆巍态度这一个方面,就不难发现很多有意思和值得探讨的东西。
态度确实很重要,对于服务行业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花钱就是为了买服务、买一张笑脸、买好的态度。人都是感性的动物,别人对你笑,你也会不自觉的微笑,心情会愉悦舒畅。我们往往爱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夸大,也足以说明态度的重要性。事情左一点右一点,还可商榷,但态度不好,往往容易引发情绪对立,最终坏事。相反,如果态度好,即使有硬伤,往往也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当然,在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要求医生有一个好态度是很难的。不仅仅因为医生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根本没时间提供看病之外的其它增值服务,更在于医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对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而言,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多数医生只能用权威压制疑问。这样一来,公事公办、冷冰冰、程序化操作就成为病人的普遍感受。在大环境的对比下,一个有耐心、好态度的医生自然就更容易成为病人眼中的好医生。
问题,或者说漏洞由此产生。态度很可能成为障眼法。就像我们把态度好的医生等同于医术好的医生一样,过度放大态度的重要性,必然产生许多的误解和偏见,这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明明是效率不高或上班时间摸鱼,到最后不得不加班加点突击,最后竟成为领导眼中的好员工,认为一心工作,努力肯干;明明一两个人就能搞定的事情,非要弄一帮人以显示重视,搞大鸣大轰,实则浪费人力物力,效率低下;明明只要合理安排就能轻松做好的事情,由于缺乏统筹协调、调度指挥的能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得自己手忙脚乱,满头大汗,领导还以为肯带头干做表率,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像陆巍这种态度就更加恶劣了,为了引你入坑甜言蜜语,一旦搜刮干净就翻脸不认人,这种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假态度更要小心甄别,值得警惕。
可能是现实中态度不端正过于常见,因此我们才格外强调态度的重要性。但态度也是一把双刃剑,不可以不重视,又不能摆在过高的位置。解决问题终究靠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一个人立足,最终靠的是能力。如果没有能力,态度再好,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最后也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态度。说到底,态度是建立在能力之上的,没有能力,所谓的态度只是浮云。
态度的背后有很多东西,有实有虚、有真有假。我们在注意自己态度的同时,也要学会看穿别人的态度,看看背后究竟是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