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终将声震人间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读先秦诸子之《论语》篇,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从历史中走来,和我们那样的近。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伟岸,听到了他的心跳。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子内心孤独但意志坚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激励了无数代的仁人志士。 以“我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优秀作文展示1:
                        戴  镣  铐  而  舞
            高二(14)班   周子桐
      读春秋以明智,思圣贤而悟理。孔子身居乱世而初心不改,辙环天下而守志愈坚,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世态度,恰似历史的幕布后璀灿的繁星,指引八方后人渡人生迷津。
       卡夫卡曾言:“真正的道路只有一条,它不是存在于地面,而是悬在半空;它与其说是帮助人的,毋宁说是绊倒人的。”真正的物质世界无穷且荒谬,人与人相比甚于蜉蝣之于天地,稻粟之于沧海。所有人穷尽一生,寻找所谓“真正的道路”,最终在造物主的神力面前,也不过于作茧自缚、自欺欺人。面对自然界的风暴肆虐,面对人世间的波诡云谲,我们暂且将先人“制天命而用之”的哲思束以疑虑,不禁扪心自问:面对现实与理想的错位,面对人自身的渺小与物质世界的伟大,人是否无能为力呢?
       “不是的”,孔夫子如是说。至圣周游列国十有余年矣,功业未立而身陷泥潭,以至性命堪虞。旁人的劝阻与讥讽纷沓而来,他却呐喊:“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于是他以后死者自居,行而不辍,独自求索。后世也最终接纳了他心中的理想王国。

由此观之,深以为然也。环境的险恶,个人的渺小,力量的局限,各种主观与客观的束缚暂被造物主塑成一副厚重的镣铐,牢牢拴住我们的手脚。然而人毕竟是人,作为“天之骄子,地之宠儿”,人不是栓在木桩上任人宰割的羔羊,亦不是插在花瓶上供人观赏的静处。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人以行动证明:我们生处镣铐之中,但我们仍可戴镣铐而舞;我们虽知其不可为,但仍尽吾力也以为之。

        我们求以理智,明析生命中的不可为。康德曾疾呼:“请利用你的理智!”人的思想与理性始终是人作为苇草的伟大之处,而人的判断力则是人的理智的外延。的确,人确实是渺小且局限的。但正如人的力量具有局限一般,人的认识也戴上了枷锁。人常常能看见百步外的细致的羽毛,却看不见眼前装满柴火的薪车。人们眼中的不可为,也许实不可为,也许尚有可为,这映照了人眼力的短浅,也暗藏有所作为的机遇。孔夫子也正是在旁人眼中的“不可为”中坚信并发掘出了尚有可为,才名垂千古,彪炳千秋。相反,却被主观意志蒙蔽双眼,将真正意义上的实不可为视作仍可为,前鉴揠苗助长,后观赶英超美,殆矣。如此不可为,实乃真正的绝对的不可为,假若仍“为之”,无异于缘木求鱼,噬脐何及!
         我们求以热忱,追求生命中的尚可为。正如玛丽·凯·阿什所言:“伸手抓星星,即使一无所获,也不至于满手尘埃。”生命的精彩,源自于涌动的热血和执着的追求。孔夫子宣周礼于百龄,赴晨昏于万里,虽食遍甘苦,风餐露宿,仍葆有满怀激情与热血。卡尔维诺笔下的柯莫希生活在树上,始终以热忱的姿态面朝大地,融入天空;国学大师陈寅恪在黑暗年代为文物奔波,在不可为中成就有为之功。与此相反,一味自怨自艾,自甘陨落,不信有为,甘于镣铐,注定生命苍凉,在西西弗斯的滚石中,在殷浩的咄咄怪事中,蹉跎岁月。
       更何况,生命的根本属性便是运动。大自然能够斗转星移,人类社会亦能沧海桑田。不可为与可为皆是运动的,不存在永远的静止。老子云: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祸福可以相互转化,不可为和有为也有互为迭替。不可为中永远蕴含着向可为嬗变的趋势和倾向,既然如此,我们便永远有改变和尝试的可能。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说:“顺从命运的,命运领着走;不顺从命运的,命运拖着走。”脚下的镣铐拉近与土地的距离,而纷飞的理想则丈量着穹顶的高度。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知其不可为”是对客观存在与自然规律的尊重,“而为之”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热忱与理智相连,将“知其不可为”与“而为之”结合,必能尽吾力,达吾志,可以无悔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