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系列107丨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首已百年身
△刀下留人
前面我们说道,汉王朝建国之初刘邦亲封的七大异姓诸侯王,或被杀被贬,或自削实力以求自保,总之,因为不姓“刘”,从来不得刘邦信任。
然而,平定燕王臧荼的叛乱后,刘邦竟又封了第八位异姓诸侯王——卢绾。这难道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还是说刘邦又要按照之前的套路除掉卢绾这个人?
其实都不是。回首刘邦这一路走来确实得不少人明里暗里的相助,但说得上是至交好友的人却寥寥无几。而就是在这寥寥无几的数人之中最与刘邦要好的就是这卢绾了。
太史公是这样说的:“(卢绾)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没错,论刘邦的亲近和信任,萧何和曹参等人都比不上卢绾。
在军中时,卢绾得到的赏赐也常常丰厚于他人,甚至可以不用通报随意出入刘邦的卧寝,这可是连萧何都没有的待遇。后来天下分封,若不是因为卢绾的军功实在达不到可以称王的程度,在刘邦封王的名单里是断然不会少了卢绾的名字。
后来,卢绾跟随刘邦平定燕王臧荼的叛乱,回朝后刘邦便下令要挑选功劳最大之人为燕王。群臣早已心知肚明,知道刘邦“心有所属”,便随声附和,请求封卢绾为新任燕王。
那么,刘邦为何独对卢绾这么亲近和信任呢?
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卢绾自从沛县起义就开始追随刘邦,他们之间的情谊并不是单纯的患难见真情这么简单:他们二人,不仅是同乡,且两家长辈本就交好。
更巧的是,二人还是同一天出生。有多少人在义结金兰时说着“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誓言,而对于刘、卢二人来说,这确实是件很幸运的事。
形影不离的卢绾和刘邦,上同一所学校,拜同一个师父,即便是亲兄弟恐怕也不过如此了。后刘邦犯事儿被官府追拿,卢绾不仅没避嫌,还总是随同左右,为刘邦东奔西走。
从出生,一直到刘邦五十多岁登基时,他们就这样相互扶持走过了近一生的时间。试问除了卢绾还有谁与他互相倚靠走了大半辈子?除了卢绾,还有谁能让他放下对于“异姓”的介怀呢?
这样的情谊,想来在刘邦心中也是独一份儿的。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卢绾在刘邦这里,有这么多“特权”了。
然而,天公不作美,似乎总喜欢在人们欢喜的时候开点不合时宜的玩笑。
公元前196年,陈豨造反,此事不但牵扯了韩信,也牵连到了卢绾;第二年,陈豨被斩杀,卢绾和陈豨暗中勾结的事情便被人告发。
对于卢绾背叛的消息,刘邦几乎是不愿相信的,派人召卢绾进京,卢绾却称病拒绝。刘邦又一次派人去迎接卢绾进京,并且嘱咐他们从卢绾的部下那儿打探打探怎么回事。而这次,刘邦派去的人却传回了一个令他心寒的消息……
据卢绾的部下透露,在闭门躲藏、不见刘邦使者的期间,卢绾曾说过这样的话:“不是刘姓的诸侯王,现在只剩我和长沙王了。去年春天,淮阴侯韩信被杀,夏天,彭越惨死,都是吕后的阴谋。如今皇上病了,国事全交给吕后,吕后妇人一个,却狠毒地总想找借口诛杀异姓诸侯王和有功之臣,只怕我命危矣!”
刘邦本就因卢绾的推脱而烦躁,听了这话更是愤怒。偏偏,后来汉朝又抓到了一些匈奴人,从他们口中得知,卢绾原先的部下张胜,正暗中在匈奴做使者。
这下,刘邦不得不确认,卢绾是真反了。
公元前195年三月,刘邦派樊哙攻打燕国。卢绾未作抵抗便带着自己的家人和部下逃到了边塞,安顿在长城下。然而一个月后,却传来刘邦逝世的消息……
尽管如此,但卢绾的日子并不好,且他日日思归心切,待了一年多便郁郁而终了。
卢绾背叛的原因,其实从他被泄露的那段话中便可知道——他只是害怕被吕后诛杀。尽管没能见到刘邦最后一面,但至少幸运的是他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只是,那时刘邦已下令攻打燕国,卢绾为何不直接逃到匈奴呢?而是携家人在边塞等候?
卢绾是在等一个机会。等刘邦病愈后,他想亲自进京,为自己的不忠、不义向刘邦谢罪。同时,他也迫切地想告诉刘邦,自己并不是真心要背叛,只是迫于无奈、一时糊涂!
六十年的友谊本应是刻骨的存在。于卢绾来说,苦苦等候却没能等到解除误会的一天,虽保住了性命,却活得一点都不踏实。
而最让他备受折磨、难以想象的是,被内忧外患扰得心力交瘁、病痛缠身的刘邦,这个与自己扶持一生的老伙计,究竟是带着怎样痛苦的心情离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