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收藏好这10个故事,里面有陪你走过2021的力量

人间故事

12月23日,《新周刊》发布了2020年度汉字:封。

封路、封村、封城、封航班……2020年,世界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但同时这也是一段“封”而不“停”的生活。

疫情阻隔了空间上的交流,但好在,关于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关于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我们好像也有时间停下来,认真想一想。

在今年10月份的《朗读者》第三季72小时慢直播中,眼科医生陶勇走进朗读亭。

董卿在访谈时问陶勇,遭遇不测之后的这段时间里,都看些什么书?

陶勇说:“像‘人生的苦难就是财富’这一类,还有《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在遭遇苦难的时候,能够从中汲取价值,并且思考存在的意义。

你看,这就是我们人类。

作为“会思考的芦苇”,生而为人的悲壮和伟大,都尽在于此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羞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2020年10月16日-18日,《朗读者》第三季在北京、武汉、厦门三地搭起了“一平方米”朗读亭。

在小小一平方米的空间里,人们祝福、表白、祈愿、倾诉。

于是我们有机会听到这些普通人,在2020年里小心积攒的炽热感情。

某种程度上,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悲欢,都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柔软触角。

不管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在前行的路上都难免遇到困难时刻。

我们不赞颂苦难,但记录苦难时刻里这些光芒四射的思考,意义重大。

现在我们把它分享给你,希望这10段声音、10个故事,能陪伴你在接下来的2021,步伐坚定地走下去。

1

这一年里,我们好像格外懂得了珍惜,每一个生命释放的能量都被我们小心收藏。

很多人转发过一条小女孩坐在书桌前认真学习的视频。

堆满学习资料的桌子谈不上井井有条,看上去不过是一个普通学生放学之后做作业的场景。

只不过这个学习画面里的背景,是武汉方舱医院。

人们说,在这个画面里,看到了希望。

这个女孩来到“一平方米”朗读亭,朗读了汪国真的《让我怎样感谢你》,献给鼓励自己不被病毒打倒的民警潘童: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也谢谢你给我们的希望,“方舱女孩”黄玉婷。

2

在“一平方米”朗读亭带给我们力量的还有这样一个人。

一副拐杖,一个黑色旧包是他出门的“标配”。

从23岁开始,他离开家乡,踏上了流浪的旅程。

不过和很多人对“流浪”的印象不同,他每到一个城市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粉笔在地上画画,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流浪数万里,仅蒙娜丽莎就画了数千次,他一直靠粉笔画画的本事养活自己。

如今流浪半生的他在朗读亭读出自己写下的《梦里家乡——竹泉村》,献给故乡以及帮助过他的韩建军。

他叫从兰桂,街头艺人。

即使流浪四方,也从来不感到卑微。

3

不因为工作岗位普通就感到卑微的还有这样的人。

一份普通的投递员工作,他如今已经做了整整27年。

在这个很多事情都要求“快”的年代,陪伴他的只有一辆单薄的自行车。

他把苏童的《自行车之歌》献给刮风下雨都陪着自己的“老伙计”自行车:

黑色的老凤凰说:

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橘红色的捷安特却说:

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在这个时代,自行车或许“慢”了一些,但也走得平稳。

这位乡邮员叫王怀敬,北京门头沟斋堂镇沿河城村邮政所唯一的投递员。

27年里,这两位老搭档在普通的山路上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已经累计骑行了25万公里山路。

4

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擦肩而过的普通人中,常常有人像王怀敬这样默默积蓄着自己,当他们突然迸发出能量的时候,散发出的光彩让人肃然起敬。

2013年,他成为厦门大学的保安;

2014年,他成为厦门大学的学生;

2019年,他拿到了厦门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他来到“一平方米”朗读亭,朗读了《桨,有一个圣者》,向帮助过自己的人道谢:

那位灯塔一样神圣的人

鼓起我张满的帆

引导我认识并且启示海洋

像他手中的船桨

人生过半,不改可爱与赤诚。

他叫周德新,今年52岁,爱好是读书和健身。

5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梦想”这两个字的背后,是一串串普通人可能不会特别留意的数字。

语文高考试卷有29张,英语高考试卷有33张,这些数字他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是今年全国普通高考凸字盲文试卷的页数。

当然还包括“1700万”这个数字,这是目前全国盲人的数量。

昂子喻,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疾,2020年他参加普通高考,以635分考取中央民族大学。

他选择把几米的《缺口》送给他的偶像李金生——中国首位通过盲文试卷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

我在冰封的深海

找寻希望的缺口

却在午夜惊醒时

蓦然看见绝美的月光

李金生也用史铁生的《给盲童朋友》回应了昂子喻:

我们不因为残疾而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如果我们干得好,别人称赞我们,那仅仅是因为我们干得好,而不是因为我们事先已经有了被称赞的优势。我们靠货真价实的工作赢得光荣。

董卿说,在这段朗读里,听到了残疾人的自尊、自立、自强,以及对平等的追求。

6

史铁生在《给盲童朋友》里还写过:

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见解。

是啊,是人就难免活在局限里,好在我们从来都不孤独。

靠着一只手环,领跑员徐冬林带着盲人运动员刘翠青奔跑了8年。

亚残会冠军、世锦赛冠军、残奥会冠军……

几乎囊括了这项比赛的大满贯。

徐冬林和刘翠青在朗读亭里默契地选择了金子美玲的诗歌《向着明亮那方》和《这条路》。

哪怕只有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这条路的尽头/会有大片的森林吧/孤单的朴树啊/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作为刘翠青的“眼睛”,徐冬林不仅陪她训练,更要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培养彼此的信任感。

在“陪跑”的这些年里,徐冬林的运动生涯也得到了延长,可以和刘翠青一起,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谁帮助谁。

既然难免遇到冬天,我们只有互相取暖,才能走得更远。

7

在《朗读者》新媒体特别节目“一平方米”中,许渊冲将一套自己翻译的《唐诗三百首》送给患有重度脑瘫的译者胡婧,上书一段寄语:“笼中之鸟,唱响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是笼中之鸟,有人被身体局限,有人被年龄局限。

但总有一些向往自由的鸟,可以突破局限,飞上天空。

比如82岁高龄驾驶飞机冲上云霄,创下中国最高龄女性飞行记录的苗晓红奶奶。

苗奶奶是中国空军第二批女飞行员,在“一平方米”直播现场高歌《我爱祖国的蓝天》。

她还说,准备明年和年轻的女飞行员姐妹们一起,做一次接力飞行,向献礼。

面对这样的硬核奶奶,任何花式的赞美都是肤浅的,致敬就完事儿了。

8

也有一些人,他们的心愿是帮助更多人实现心愿。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

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包括极端贫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所以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脱贫攻坚事业,一定称得上是一场伟大的战役。

全国有20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书记,95女生郭子涵也是其中一个。

特殊的是,郭子涵是在父亲去世的第十天,决定放弃考研成为律师的梦想,去到父亲脱贫攻坚倒下的地方,继续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郭子涵把吕德安的《父亲和我》献给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父亲郭建平:

父亲和我并肩走着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放弃自己的梦想、继承父亲的梦想、实现更多人民群众的脱贫梦想……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女情的表达。

我们相信,在郭子涵做出选择的那一刻,父亲确乎已经以另一种形式,继续陪伴着女儿,陪伴着他牵挂的台北村群众。

9

“脱贫”这个梦,我们的确做了太多太多年。

但中国人从来都是敢于做梦,更敢于实现梦想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每一个亲历过的人都为之振奋。

潘维廉,厦门大学教授,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在中国生活了32年的“厦门人”。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潘维廉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潘维廉在“一平方米”朗读亭把将林语堂的《论梦想》献给厦门,献给中国。

展望未来,他说:“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中国。”

10

最后我们还想告诉你一个故事。

1988年,李静芝两岁半的儿子丢失,此后的32年里,她都奔走在寻找孩子的路上。

在这条路上,她从寻找儿子的母亲,变成了帮助更多人寻找孩子的志愿者。

在帮第29个家庭找到被拐孩子之后,李静芝找到的第30个孩子,终于是自己的儿子。

她走进“一平方米”朗读亭的这天,也正是32年前孩子丢失的日子。

不管山有多高

海有多深

她总是勇敢无畏

天下无敌

读起这首《母爱》,已经60岁的李静芝在朗读亭里泣不成声……

2020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梦想可能比其他时候艰难了一些,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你听,希望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可能有如一粒微光,但是当这些微光汇成火炬,就拥有了照亮前程的能量。

还有,永远不要忘记表达爱,以及接收爱,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在悄悄爱着你。有了这些美好,就足以支撑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熬的时刻。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人间故事
3342篇内容 18.2万人参与
发布于 前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