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僧的女粉丝解读人工瓣---感染性心内膜炎与空化现象

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

感染性心内膜炎

1、根据感染发生时间可分为早期心内膜炎和晚期心内膜炎,前者感染  发生于术后2个月内,多为术中感染所致;后者感染发生于术后2个月以 后,多为血源性传播所致,致病菌多为链球菌或葡萄球菌。

2、临床症状及体征: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心脏有杂音 ,反复血培养阳性。

3、如果一个人有瓣膜置换史,出现发热,同时发现瓣周脓肿或赘生物,可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但是如果未发现赘生物或脓肿,并不能排除该病。

4、机械瓣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常累及人造瓣膜周围的心内膜,出现瓣环溃烂,缝合线脱落,形成瓣周漏、赘生物和瓣周脓肿等,并可侵犯瓣环附近的心肌组织,形成心肌脓肿。

5、生物瓣发生感染常侵袭瓣叶,出现瓣叶破坏、溃破、穿孔和赘生物,瓣周脓肿相对较少见。

6、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多数可造成瓣膜周围组织的破坏,形成瓣周漏。

7、人造瓣膜合并感染者预后较差,采用内科治疗较难根治容易复发,故目前一般主张早期手术治疗清除病灶,以降低病死率。

8、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超声特征表现为赘生物和瓣周脓肿。

赘生物:

形态不规则,可呈丝状、球状、条束状或絮状,游离端随血流飘动。

主动脉瓣位人工瓣赘生物相对比较容易观察,在舒张期,可见赘生物脱入左室流出道。而二尖瓣位人工瓣赘生物比较难以观察到,因为赘生物容易附着在瓣环的心房面,而这正好处在人工瓣的声影中。

瓣周脓肿:
主动脉后壁与左房壁之间组织疏松,是瓣周脓肿的高发区域,表现为主动脉根本后壁与二尖瓣前叶之间的间距增大,呈囊状改变,内部呈现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在脓肿未破之时,脓腔内无血流信号,破溃之后,脓腔与心腔贯通,可见血流进出脓腔,此时容易合并瓣周漏。

在感染初期,局部炎性组织液化不明显,超声难于诊断瓣周脓肿。

当主动脉根部脓肿较大时,可挤压主动脉瓣环或主动脉腔,影响人工瓣的开放与关闭,造成狭窄或关闭不全。

关于理想
空化现象

先看图👇,左室内来回飘荡的强光点即所谓的空化现象。

其实并没有哪本书把空化现象认作是人工瓣的并发症,但是我觉得值得一说,所以就姑且放到这里了。

言归正传,我第一次认识空化现象是通过“鸢都超声”公众号6月9日的一篇文章。然而关于该现象能找到的资料极其有限。以下内容摘自知网《机械瓣的空化研究进展》一文:

1、所谓空化就是由于压强降低使液体汽化形成空泡的过程。

2、而空泡在近固体边壁的高压区受到压缩会迅速溃灭,溃灭过程中产生高速微射流 ,这股微射流将猛烈冲击固体表面并引起固体材料的破坏 ,多次这种作用导致过流部件表面形成微小密集的凹坑 ,这类似于滴水穿石。

3、这种现象在二尖瓣位机械瓣置换术后的病人常见。

4、机械瓣发生空化对患者不利:

首先 ,机械瓣空化能导致溶血。

其次 ,机械瓣的空化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正常情况下机械瓣的表面很光亮可以防止血细胞附着 ,但空化使其表面形成微小密集的凹坑 ,滋长了血细胞附着血栓形成的几率。

再者 ,空化可导致机械瓣的结构破坏。由于空化使机械瓣表面形成微小密集的凹坑,从而可能造成该处强度变弱,裂纹由此产生 ,最终导致瓣膜的彻底损坏。

至此,关于人工瓣膜的解读全部结束。

对于某个事物,我如果感兴趣,就喜欢从里到外探个究竟,总觉得这样才能打通任督二脉,直达事物的本质。所以不免啰嗦冗余,而且生硬,我自己回过头去看,也发现很多地方有待改进,但事已至此。不过仍然希望读我文章的朋友能有所收获。See    you!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