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70)

▲1938年的大南湖

南湖的改变应从威尔逊1909年3月站在磨基山上拍下那幅宜昌城外初具规模的新商埠区之后不久开始。随着清末民初修建川汉铁路宜夔段时,根据工程的需要,东山脚下、大东门外一带的沟溪湖塘和沼泽湿地被填埋成一条道路(西陵一路上段)和上铁路坝(夷陵广场一带),大南门外、常家溪畔也平整出一处下铁路坝(大公桥一带),连接上下铁路坝铁路的路基两侧却依然是塘堰相连、沟渠纵横,保持着东湖和南湖的原貌。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变成318国道或夷陵大道的路基下还有水泥构建的涵洞以保持水流的畅通。

一马路的修建一直是个谜。1914年,按照刚出台的宜昌商埠规划,新商埠区要修筑三条通往长江边的马路,以扩展整个新区的骨架。其中就有一马路。有人解释修筑一马路的初衷是围着南湖绕个半圆,到对岸与桃花岭上的一些外国使团的建筑相联系。可最初1914年建造的一马路很短,从江边到怀远路(红星路)整条马路只有百把米。为什么只修了这么短?无人解答。

1917年,当年的湖北省政府对宜昌商埠局进行了人员调整。下派省政务厅副厅长胡俊采为宜昌商埠局局长,后来曾担任浙赣、滇缅、粤汉等铁路局局长兼总工程师的秭归人杜镇远为商埠局工程司(工程处处长)。于是就有了福绥路、中山路、滨湖路等新马路的加紧施工,而新修的鹏程路不仅将把偌大的南湖隔成有水面的大南湖和无水面的小南湖。在小南湖一侧筑起了高高的石坎堤防,将原来起到沟通水流作用的溪流截断,堤外的水面被定名为“八合塘”。

一马路很快就与鹏程路合二为一,成为新的城市主干线;随着宜昌洋码头不断向一马路下端延伸,很快就有了从三北到盐局的码头的崛起,而随着轮船的接踵而来,不仅有了搬运装卸业务,也就有了一大片简陋的棚户区;棚户区的出现,不仅有了商业需求,也有了货栈、教堂、商铺的出现;随着被隔断的那一片南湖逐步淤积干涸,就有了填平沟渠而形成的隆中路,还有成为一马路支路的长康路、小南湖巷、大碑巷、四道巷子、南湖路的街巷里弄的出现。

一马路的重要性随着这一带天主教堂、内陆会、海关、益世小学、县立初中、领事馆、普济医院、大型货栈、洋行、盐局、转运局和码头的出现日趋凸现;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实业家刘梅森先生将创办的永耀发电厂从四新路搬到这条路上,因为发电有了长江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循环热水和烧过的煤渣都可以倾倒在大南湖里,就宏图大展;同时,因为有了电能,也促使了这一带成为了宜昌近现代机械、铸造、造船工业的摇篮,功不可没。

不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被改称为大南湖的湖面仍是满湖荷莲,风景依旧美丽。那时有人在南湖靠隆中路的一端开了家清风亭茶社,用竹木建造起了一座很大的湖心亭,名叫“清风亭”,亭内能容纳百把张竹躺椅,专供夏日晚上茶客饮茶纳凉。那时致样路戏园有个“枝”字丝弦班,唱小曲很有名气,其中的桂枝和另一名女演员凤仙就常被接到清风亭挂牌演唱。

两人一人一折,敲动檀板,轮流演唱。一旁另有个琴师拉琴伴奏,有时也配唱。两个女演员音色和唱技都好,唱起来委婉动听。当点戏的茶客将所点内容告诉茶房后,茶房便走到台前高喝一声:“某老板点某先生戏二十出”。应点的女演员就点头笑笑,琴师代答:“谢了”,乃开始演唱。如果碰上大佬,就会点得更多:三十出,最高曾达到五十出。点戏要向账房付钱,最低一出戏付一块钱,五十出就是五十块钱,相当于当时一个小学教员两个多月的工资。就因有这两位女演员,清风亭场场爆满。

想想就美得不要不要的:明月挂空,微风徐徐,湖水荡漾,荷花清香,品一口香茗,耳边响起的是悦耳唱曲,微微闭目,无疑就是人间天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