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英文名到底是 Beijing 还是 Peking?

有同学最近问我一个问题:

老师,老师,“北京”的英文名称到底是 Beijing 还是 Peking?我在英语新闻里看到的是 Beijing,但是"北京大学"的英文翻译却是 Peking Univeristy,到底是 Beijing 还是 Peking?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其他类似的情况,比如:

1.“清华大学”的英文名并不是 Qinghua ,而是 Tsinghua;

2.“太极”在英文中的说法叫 Taichi,而并非 Taiji;

3.“功夫”的英文是 Kung Fu,而并非 Gong Fu;

4.“中华牌香烟”的“中华”叫 Chunghwa,而不是 Zhong Hua;

5. 还有著名的“茅台酒”,其商标不是 Mao Tai,而是 Moutai。

那么,这些似拼音而非拼音的东西是什么鬼?

这里就需要讲到中文里的两大注音系统:邮政式拼音和汉语拼音,在讲这两种注音体系之前,请大家先了解一个有趣的知识:中国古人如何标注读音的?

他们会采用两种方法:

①  “直音法”

借另一个简单的汉字来表示一个较难汉字的读音,比如把“肇”的读音注为“兆”。

②  “反切法”

这种方法稍微难一些,但功能强大。比如“缓”字被标注为“胡管切”,即取“胡”字的声(h),再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再合成为 huan(h+uan)。

利玛窦和明朝官员

话说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中国传教。当时的传教士都很拼,为了方便传教,他们刻苦学习汉语。

正是利玛窦第一次用拉丁字母来标注汉字发音,史称《西字奇迹》(Wonder of Western Writing)。

《西字奇迹》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至踏来瓜分中国。列强们为了处理涉华关税、邮政及贸易等事务,开始研究汉语。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外交家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创造了“威妥玛拼音”。在“威妥玛拼音”的基础上,在邮电部门诞生了“邮政式拼音”(Chinese postal romanization),进而统一了中国的人民、地名、物名的英文注音。

英国人威妥玛

这套注音系统影响了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00多年。虽然现在“邮政式拼音”早已被废止,但一些说法仍然保留了下来。

比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国际代号为 PEK,正是采用了“北京”的邮政拼音--Peking 开头三个字母。

另外中华香烟”叫 Chunghwa,“青岛啤酒”叫 Tsingtao Beer,这种让大家觉得有些陌生的拼写就是“邮政式拼音”。

一些传统的中国概念,用的这种拼音系统,而且被英文词典收录,比如:功夫(Kung fu)、太极(Tai Chi)。

还有一些著名的中国人名也是同样道理:

孔子(Confucius);孙中山(Sun Yat-sen),其实就是“孙逸仙”的谐音,故“中山大学”的英译为Sun Yat-sen University,被网友戏称为“双鸭山大学”。蒋介石(Chiang Kai-shek),曾经被清华学者错译为“常凯申”,沦为笑谈。

“常凯申”

因为邮政式拼音符合老外的发音习惯,标注方式对他们十分友好,所以在海外比较流行,你会发现港澳台地区都使用邮政式拼音。

接下来就到了一个关键年份:1958年。

这一年,中国大陆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并向全社会推广,这就是咱们从小学习的汉语拼音了。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其正式说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这个方案主要运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国际上正式的叫法是“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但是某些中国的地名或品牌名,为了保留一种历史感,仍然采用邮政式拼音,比如 Peking Univeristy(北京大学),还有 Tsingtao Beer(青岛啤酒)等等。

除了这些特殊的地名和品牌名,大多数中国人、事、地的英译都要根据汉语拼音,而不能再用邮政式拼音了。所以,北京的英文名应该是 Beijing,而非 Peki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