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不让先——中国平安在做怎样的布局?
中国平安的三季报数据,前3季度的营业收入为9170.7亿,同比上升2.72%,归母净利润为1030.41亿,同比下降了20.47%。增收不增利,是今年很多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疫情对经济影响的表现。
(单位:亿元)
具体到3季度,单季营收2871.14亿,同比上升了13.21%,单季归母净利润为343.58亿,单季上升了7.73%。3季度,结束了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形成全年的拐点,实属不易。考虑到2019年4季度,中国平安的营业收入只有2772.49亿,归母净利润更是只有198.4亿,同比基数的下降,让平安仍有全年利润增速回正的可能性。难,但有希望。
有人会拿其他险资企业的数据来对比,实际上由于中国平安是唯一一家采用了新会计准则的保险企业,在IFRS9准则下,中国平安公允价值计量及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比例超过17%,今年港股整体表现不佳,这对中国平安的净利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有些企业也受到不小的净利润冲击,但由于还没有执行新准则,暂时就不会体现在当前的报表上,等各家企业全部实行新准则的时候,其影响就会显露出来了。
当前的焦点问题,还是在NBV上。中国平安前3季度NBV 为428亿元,同比下降了27.1%,其中3季度的NBV为118亿元,同比下降33.5%。去年NBV的基数并不高,今年仍在持续下降,这是导致近两天股价下降的主要原因。
NBV的下降,既有疫情的因素,又有寿险改革阵痛的影响。近两年来,中国平安一直在做代理人队伍的优化,这对短期NBV的影响是直接体现的。3季度末,代理人队伍的总人数是104.8万人,比年初下滑了10%。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展业难度加大,让部分代理人的收入下降,导致了流失。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平安并没有因为短期的困难而改变既有的代理人改革步伐,继续坚持优化,让一部分低效代理人被动离职。
长痛和短痛结合在一起,导致了NBV数据的持续不佳,尽管中国平安也针对代理人现状,提供了一些新业务价值率较低但市场接受度较高的产品来缓和代理人的紧张环境,但这一状况预计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在各家保险企业中,中国平安的寿险代理人改革做的是最彻底的,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是最大。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伤筋动骨式的改革呢?
时代不一样了!下周蚂蚁集团就将上市,预计将立刻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是有历史意义的。传统银行业一方面在机制上没有优势,另一方面更是在科技上处于绝对劣势。金融科技不仅仅会提升效率,更是在改变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则。
传统的代理人,优势是生活阅历丰富,老客户资源较多,但整体学历不高,学习能力处于弱势,对新业务模式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障碍。未来的金融是靠科技发展的,没有高质素的代理人团队,再高精尖的科技产品,也会在应用效率上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高利润保单更多来自于头部客户。如果说过去20年时间里,很多高资产人群的学历参差不齐的话,未来20年的高收入人群普遍会是高学识阶层。增大这部分客户的粘性,就必须要有与之相称的高质素代理人。目前寿险改革基本上落实完毕,结合未来医疗健康险等行业政策利好,2021年,经历了几年阵痛之后,该到中国平安的收获期了。而这一轮改革,将会让中国平安在未来数年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
让子不让先,这就是中国平安当前的布局。今年的困难是历史性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痛点结合到了一起。但即便如此,中国平安仍然有全年保持正增长的可能,这是多年的底蕴。随着中国好医生、金融壹帐通和陆金所的接连孵化成功,平安银行在零售领域里的长足进步,产险今年的表现也比较突出,中国平安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进入红利释放加速期,这也会给寿险改革的推进带来强力支持
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保持信心,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