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从纨绔子弟到一代名将,以四千人打三万,名震中朝日三国

“攻必克,战必胜,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 —《明史·李如松传》

李如松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这张胡子邋遢的照片,也许与你心里所想的风度翩翩、立志报国的年轻诗人形象有所不同,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万历年名将李如松。

明史中,对李如松有着“将门有将,得无愧乎”的赞扬。李如松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能让史学家产生如此感叹呢?

01 极具才能的“纨绔子弟”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少年时便跟从父亲李成梁四处征战,立下战功。由于英勇善战,李如松升职相当快,不但由武进士继承父职,还年纪轻轻便身居总兵高位。

虽然这一切都是凭借李如松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可大家很多情况下只看到,他有个权倾朝野、重兵在握的老爹。

有这样一个老爹照顾,升官岂不易如反掌?认为他只不过是个靠着老爹上位的纨绔子弟罢了,成不了气候。周围嫉妒他的人,心里的想法如出一辙。

李成梁

似乎为了印证大家的想法,李如松在行为上表现得“桀骜不驯、脾气暴躁”,丝毫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甚至,在面对“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时,李如松也丝毫不给面子,我行我素,完全就是一副暴发户的样子。

尤其是前往宁夏平叛前,在接见时任兵部尚书石星时,李如松更是嘻嘻哈哈,完全不把尚书大人放在眼里,石尚书气得半死,却不好发作,只得恶狠狠的撂下一句:“纨绔子弟,看你如何镇压反贼!”

但纨绔子弟,都是无才无德之辈吗?

在接下来的宁夏平叛中,李如松将用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向石星发起漂亮的反击,往尚书大人的脸上狠狠地抽巴掌。

02 收复宁夏


当李如松接到命令准备动身时,宁夏叛乱已经进行了数个月之久。鞑靼人哼拜连连击退多支明朝征讨部队,迅速占据宁夏全境,大有独占整个陕西的架势。

原本听说明朝将有大部队前来,可哼拜得知,领军的是个官家的黄头小子,想必没有多少领兵打仗的才能,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

情况似乎确实如此,那李如松自从来到宁夏城,便只敢躲得远远地,丝毫没有攻城的迹象,哼拜大意得以为这个李如松也是纸捏的,胆小如鼠!

更何况自己此时还有蒙古的外援,只要安心守城,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别想靠近这坚固的宁夏城!为此哼拜安心地等了一个月。

但兵事瞬息万变,在这一个月内,李如松一方面派大将麻贵主动出击,击败蒙古河套部落,一路向北追至贺兰山,阻止鞑靼援军向宁夏靠拢。另一方面四处调集部队,渐渐地形成了对宁夏城的合围之势。

不久,哼拜登上宁夏城的北城,此时他看到了那个一脸坚毅的年轻武将,一脸轻蔑地看着他。巨大的恐慌像洪水一样,席卷着哼拜的情绪,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是援军断绝粮草不济了,但是要命的是,李如松真的引洪水来泡城墙了!

原来,李如松在对宁夏形成包围之势后,仔细勘探了当时的地形。而且李如松来到宁夏的时候,是7月份的一个夏天,正是黄河水暴涨的季节,李如松要做的就是挖开黄河堤坝,水淹宁夏!

收复宁夏

此时的哼拜叫苦不迭,毕竟自己脚下这座城池处于黄河不远的低洼地带,既然能用水攻,谁愿意吃力不讨好,来啃你那坚固的城墙?黄河水卷走了宁夏城的城墙,也卷走了哼拜生存的最后一线生机。

但是死亡的威胁使得哼拜不惜一切代价,他将所有兵力集中在自己所在的北城,意图吸引明军主力,给自己溜走的时间。

当然,哼拜的计划成功了一半。明军确实集结了主力攻击北城,可他忘了,宁夏南城是便捷之地,而李如松是不会忘记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下伏兵的。

对于宁夏,他比哼拜更清楚。

万历二十年九月十六日,李如松率领明军成功攻占了宁夏城,抓捕主谋哼拜,扑平了准备充分、持续数月之久的宁夏叛乱,仅仅用了三个月而已。

所谓“兵者,诡道也。”年轻的李如松凭借这一仗,展现出了他杰出的军事天赋,摘掉了戴在自己身上的官二代头衔,顿时名震西北!

03 舍身奋勇战朝鲜


忙完宁夏这烂摊子的李如松,家里的椅子还没坐热,便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驻朝鲜提督的消息,令他即刻赶往朝鲜,抵御外敌侵略明朝附属国。

这个外敌,则是当时的日本丰臣秀吉幕府的军队。丰臣秀吉在统一了日本后,这位野心勃勃而又狡猾无比的老人开始着手称霸世界的计划。

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凭借着一统日本之威,亲率15万大军进攻朝鲜。

大阪公园——丰臣秀吉像

此时,朝鲜的情况相当危急。仅仅两个月时间,朝鲜国内三都城十八道全部被日军占领,日军的铁蹄亦行进至鸭绿江旁;而明朝先前所调派的援军,都因情报不足、马虎大意而战败。

日军的气势到了极点,丰臣秀吉甚至狂妄地派出使者,向明朝提出割让朝鲜的“请求”。

1592年12月,万历任命刚从宁夏战场回来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同年12月25日,李如松带领明军,誓师东渡!

而与未知的敌人交战,这使得李如松心中颇为激动,不禁壮志凌云,誓要成就一番功业。

李如松率明军进入朝鲜,他要进攻第一个战役目标,就是朝鲜三大都之一的平壤。

但他要面对的是由“日本第一智将”小西行长部下勇猛善战的第一军团,这个部队曾经伏击了明朝第一批入朝援军——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辽东铁骑。

而这位小西行长素来有“坚韧厚重,足智多谋”的敬称,丰臣秀吉派他镇守平壤,应对明军,也足以证明他的才能。

东渡朝鲜

不同于其他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早早做好了情报调查:明军的战术、武器装备落后,战场常用的火枪,甚至不如日军所装配的绳火枪,而这一点也在先前的伏击战中也得到了证实,在此之外明军的士气也因远征而低落。

虽说如此,小西行长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静静地等待李如松的挑战。他相信,尽管兵力不足,但武器落后、士气低下的敌军,不是自己的对手。

确实,明军在入朝作战中,并未大规模配备先进的火枪,但小西行长没想到的是,不好意思,李如松他们带了大炮—佛郎机。

早在出军前,李如松就力排众议,携带重炮入朝作战。李如松想的是可以用大炮来轰炸你,我还用得着跟你玩枪吗?

威力强大的明军火炮让小西行长吃了大亏。明军的几轮齐射让日军损失惨重,大部纷纷逃散,被明军伏兵所清剿。经过一天多的战斗,明军顺利收复平壤,向南进发,不断收复失地。

04 碧蹄馆血战


入朝仅一个多月,李如松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二王都五道。日军无不闻风丧胆,仓皇南逃。明军随即展开收复王京的行动,明将查大受率先锋部队进行侦查工作。

一切来得太过容易,让李如松失去了往常的冷静,收复王京、建功立业的愿景冲昏了他的头脑。

李如松与部将杨元率骑兵二千,亲自前往王京(汉城)探查,那里是朝鲜最重要的都城,也是日军的集结地。只要攻克王京,战役便基本结束了。

而王京,却是一个准备多时的圈套。

日军

此时李如松副将查大受带领3000骑兵为前哨,前往汉城查探地形。而在探知明军前来时,日军早就精心设计包围圈,准备在迎曙驿包围明军追击部队,同时派出诱饵部队吸引明军前来。

但是未曾想到的查大受率领的明军士气高昂,过于勇猛,居然将诱饵尽数斩杀,直接冲到了碧蹄馆。

而此时日军被打蒙了头,一时认为这是明军主力出击,瞬间集结了三大军团共36000人聚集在碧蹄馆附近。

而冲杀前来的明军骑兵遭到了重兵围困,查大受只得原地组织防守,等待援兵。激战半日后,明军逐渐不支,防守阵地一再压缩,已到了危急关头。

此时李如松带领2000骑兵及时赶到,突入重围后与查大受部汇合。现在他们所面对的,是日军近数万的精锐部队,这些凶狠的好战蛮人,要将他们全部埋葬于碧蹄馆中。

日军的旗帜漫山遍野,叫杀声震耳欲聋,日军的弓箭已铺天盖地,数万敌军发起了冲锋。而自己只有五千人,该坚守阵地,等待援兵,还是强行冲锋,冒死突围?

碧蹄馆之战遗址

李如松选择了第三种。

他怒吼着率领明军骑兵,开始向日军发起反冲锋,发起面对数万凶残敌人的攻击。

这种人,历史上称为勇者。

当然,他敢于发动冲击,不止是因为他的部队都是骑兵,难以镇守,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队是明军的精锐,以战术著称的辽东铁骑。李如松本人更是骑兵大师,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激战持续了一昼夜,日军被李如松的冲锋所震慑,双方拉开距离,形成了短暂的对峙。但此时,明将杨元率骑兵赶到,使得日军仓皇撤退,李如松顺利地返回驻地。

此次战役被后人称为“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之战后,日军不敢与明军交锋,他们撤退至朝鲜沿海,意图凭借粮草和坚城,迫使明军败退。据他们所知,明军粮草不多,无法长时间作战。

你李如松就算有经天纬地之能,也变不出粮食来!

确实,李如松不是神,变不出粮食。

但他可以烧粮食。

日军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李如松迅速制定计划,趁着夜色,将日军的粮仓烧得一干二净,让日军陷入绝境。日军不得已,只好与明军进行停战议和。

短短的四个月,李如松掠地千里,横扫半岛,迅速地收复三王都,功成名就的李如松也顺势回国述职,而李如松的名字自此在明日朝三国扬名。

05 沙场身死魂犹在


回国后的李如松因其功劳,万历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而在万历二十五年,李如松走马上任辽东总兵官之职位。能够镇守故乡,李如松顿感“感帝知,气益奋,誓死报之”。

一年后,鞑靼土蛮进犯辽东,李如松率领本部军马迎战,在抚顺浑河一带遭遇数万鞑靼骑兵。

李如松深知不妙,传令全军撤退,自己则率领三千轻骑兵断后掩护。在辽东的土地上,李如松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冲锋。

他与部下浴血奋战,斩杀无数敌兵。待到力竭后,李如松战死于自己的故乡,抚养自己的土地上,终年五十岁,所部三千余人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

战死辽东

李如松身死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明神宗万历皇帝“甚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并追赠李如松“少保”、宁远伯,并赐谥号“忠烈”,为其立祠纪念。这位伟大的将领,静静地沉睡在辽宁的黑土地上。

“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他是一位真正的军人,真正的战士,哪怕他身上有着“桀骜不驯”的瑕疵,却也无法掩盖他身上的辉煌才能,无损于他的功绩。他已经做到了自己应做的一切,他是一位真正的军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