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医生倒计时 | No.43 求同存异
向着乌云前进
实习医生倒计时第43周:求同存异
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最后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肝”的传染病区
关于传染病,多数人的印象可能会集中在结核、SARS以及疟疾,甚至会想到黑死病、霍乱、天花等。可这些传染病在瑞金的传染科几乎见不到,见到最多的病种是各种肝炎。
无论是个人还是科室,都要有自己的特长或是特色,然后做到极致,才能够脱颖而出。
瑞金的感染科选择病毒性肝炎作为主攻方向,经过几十年的耕耘,确立了肝炎治疗的国内领先地位。
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中国“乙肝大国”的帽子迟早是会摘掉。那时候,感染科主攻方向会是什么,便是后话。
提到乙肝,每个人都不会特别陌生,而我犹不陌生,因为它总会让我想到我姨夫。
成长的残酷,便是要亲身参与经历亲人生病、救治、到最后的离世。
姨夫家离我家十分钟的路程,小时候常去玩。
姨夫零几年出了车祸,那次住院检查出乙肝携带,16年随访检查出肝脏多发性占位,18年离世。
看过很多描写医院温情瞬间的故事,自己也写过很多感人的故事,可这些故事大多没有结局,因为结局太残酷,残酷到不想去知道。
曾经特别想来感染科,因为姨夫的病让我特别想了解乙肝。
我来了,可我也晚了。
不过在这里,我看到许多姨夫的影子,走着相同的路,可我却也改变不了什么。
干扰素病区
干扰素病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床位,病人也是当天入院出院。这里的病人多数过着正常的生活,除了定期打针,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这儿每天都会安排一位实习生,大致的任务就是完成24小时出入院的病史撰写,我当班那天办理12名乙肝病人的住院病史,当天握滑鼠的右手都隐隐有些抽筋。
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病毒载量都很低,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症状蛮轻的患者。
干扰素病区的故事多数是蛮慰藉,能看到确诊乙肝二十多年,肝功能还正常的;也看到年纪比自己小的,却确诊为乙肝。
每个人职业不同,家境不同,经历不同。但在这都是上午验血,若血常规生化正常,下午便是皮下注射干扰素。
干扰素病区除了热,机械性忙碌以外,体验还是不错的。
查房
对内科医生曾有这样不恰当的评价:如何评价一个内科医生是否厉害和优秀,那就看他查房的时间,两者存在正相关。
优秀的医生要耐心地解答病人的疑惑,病人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更令人气恼的是病人会重复询问两三遍同样的问题,意味着要换各种方法给他解释,让他理解。
甚至会气到医生说“你所有的治疗安排都听医生的,我们还会给你安排得好好的”。
优秀的医生不能生气,声音不能大,还要和颜悦色地和他解释沟通。
优秀的医生要解决家属奇奇怪怪的,比如不想做某某检查,不想查某某指标。有时候家属突然在查房的时候来找,还需要妥善地安排处理。
优秀的医生要给实习轮转的同学带教,将病人的病情梳理讲解,必要的时候示范体格检查,考察同学读片阅片能力,而这些和病人的病情关联并不大。
不要为了推卸责任给病人做检查
周四,经历周主任的首次查房。
床位医生推着电脑,打开着医嘱系统和住院管理系统,方便主任查阅病人检查信息和医嘱
“XX,为什么昨天查了个心肌酶谱?”主任问道
床位医生回答道:“昨天病人的心电图有些异常,所以急查心肌酶谱。”
“那患者有啥症状,气促胸闷胸痛的症状有吗?”
住院医生回答不上来,主任便问了患者本人,患者否认了这些症状,表示没有啥异常。
旁观的我觉得这个流程没有啥异常,不明白主任怎么会问起这个问题。
主任指着化验结果说,“作为医生,一定要重视患者的主诉,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的主诉。你这心肌酶谱的结果是正常的,这管血是白抽了的”。
“一定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本来不必要的检查,不需要抽的血,不必要的化验,不该花的钱,都不要花。”
“他现在是你的病人,你会这样对他。但若是你的家人,你会这样随意地开化验的处方吗?”
“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要将心比心,这才是医学人文。”
“不要为了推卸责任去给患者做检查”
“一定要重视患者的主诉,患者的主诉比化验的结果更实际有效”
重视患者的主诉,在医学教育中反复强调。可是技术的发展真得会让人忽略这句话老人常谈的话。
毕竟相当多的病人都是“体检发现……”,并且没有任何异常的症状。
想来只有两种地方会重视患者的主诉:
一个是赤脚医生,因为没有先进的医疗仪器,只能靠患者的主诉。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会越来越少。
另一个便是大型的三甲医教研医院,因为这从医学教育的源头便要求重视主诉、体格检查,而不仅只是靠辅助检查。
叹命运不公
周三值班,帮前组测毛糖,见同房间有位年纪比我还小的女生侧躺在病床,毫无精神。由于好奇,我翻看了312床的病史,却令我吃惊。
“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肝穿刺活检标本提示腺癌”、“肿瘤医院提示胆管细胞癌”、“目前诊断为肝胆管细胞癌晚期”“服用靶向药物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考虑停用靶向药物,镇静,降血压和对症治疗”
增强核磁共振的腹部影像中肝左叶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边界形态,多发占位充斥着正常的肝脏组织。
文字与核磁共振报告都宣判着24岁花季少女的死刑,医生所能做的只有对症治疗,让她相对舒服些,却改变不了她最终的结局。
这周最火的电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燃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可我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却是止不住的悲哀,因为我总会想到这312床。
面对众人对自己的成见,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即便是面对将自己毁灭的“天雷劫”,哪吒也义无反顾。最终的结局,哪吒肉身被毁,被太乙真人保留了灵魂。
我们虽然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可是却从没有主角光环。
312床她的命又是由了谁呢?
没有如果
360床收了50岁的单身汉,我整理的入院病史。由于体检发现血小板异常减少,最终确诊为乙肝肝硬化。期间由于脾脏肿大,做了介入的栓塞治疗,术后随访,2019年1月的多学科讨论提示肝硬化以及肝内多发囊肿,建议三个月随访一次。
由于病人自己嫌挂号排队麻烦,恰逢单位体检,于是便没有来医院检查。隔了六个月,增强核磁共振提示肝癌,最大径7公分,最小径5公分。
整理病史的时候,床位医生感叹了句,“如果三个月的时候,按时随访的话,可能还是有外科手术的机会。”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病人的话,我也觉得定期随访,隔三个月就来次医院其实挺麻烦的。每次随访的结果大差不差,也会选择偷懒。
可是这个病人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警示。
如果再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我相信360床不会嫌麻烦而推迟随访的日期。
可惜,没有如果。
348床是第二次住院,上次出院距今还不到两周。我负责他的病史采集录入,他这次入院是由于发热,而他前次入院是由于小便发黄,结膜充血。
他早在2007年就确诊为乙肝,也一直服用抗病毒药物直至2018年。在2018年听从了“三个月包治疗好乙肝”的中医,停药半年。结果乙肝复发,来势汹汹。
肝本身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是药三分毒。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药物的选择其实是很纠结矛盾。药品是治疗肝病的,但其本身要经过肝脏代谢,无形之中就会增加肝脏负担。
药物性肝损也是一种肝脏疾病,常见就是服用中药。而348床停用抗病毒药物,还用中药调理,反而增加了药物性肝损的风险。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得不偿失。
我没有问病人家属有没有后悔当初的停药,问了也是徒增病人伤心。
如果他们知道这最终的结局,他们还会停药吗?
可惜,没有如果。
影子
333床属于很烦人、很难缠的病人,家属是那种让医生头疼的类型。但在他的身上看到姨夫的影子,同样是肝脏占位性病变,同样是介入治疗术后。
这周六他办理了出院手续,比预计晚了近一周,晚出院的原因是术后的发热以及腹股沟的皮下血肿。
临末最后一次主任查房的时候,患者家属怯生生地说,下次若是身体条件许可,能坐车回上海,便来瑞金就诊。若是身体条件限制,便在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其实医生们都知道,这其实是变相地告别。
出了病房,主任和我们聊起他的情况,本来老两口来上海是帮子女带孙子,如今老伴生病,两人就合计着将孙子交给外婆,回老家养病。
人这一生,操心完子女,转眼要服侍孙子辈,等到差不多的时候,留给自己的时间却不够,是不是显得很悲哀。
穷山恶水出刁民
内科实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病人太难相处。
如果说外科碰上糟糕的病人的概率是百分之五的话,那么内科碰上糟糕的病人的概率超过40%。
我曾经有位朋友和我总结内外科病人的区别:
外科的病人很温顺,因为术前病人心里想的都是手术,各种检查以及肠道准备消耗着病人过剩的精力。出于手术本身的“威慑”,病人也不会和医生争执。手术后第一天,病人有气无力,肠子还胀气;术后第二天,为伤口疼困恼,要忍着疼痛下地走路,第三天基本上排气排便,半流质饮食就可以回家。
外科病人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医生争执,对抗。
可内科的病人就不一样。内科病人就很“搞”,治疗措施基本上就是输液服药,等着核磁共振、CT的检查,有着大把的时间和大把的精力胡思乱想。
他们根据自己就医的经历,提出各种想法,甚至对自己的诊疗计划不满意,要医生更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执行。
如果医生不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各种和医生对抗,从语气态度,到拒绝治疗,乃至严重的医患冲突。
对于病人的这些行为,我是又好气又好笑。
依从性这么差的病人肯定不会出现在外科。内科医生不仅要想着病人的诊疗计划,还要想着如何如何化解矛盾,真的很消耗医生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一场绝对不平等的斗争,这也是一场医生必输的斗争。
比如332床,嫌医院配餐不好吃,自己去外边吃。低脂低盐确实不好吃,高油高盐确实美味。最后把自己吃出了胆道感染,吃出了正常值上限10倍的胆红素,整个人变成了小黄人。
我将这些糟糕的病人称之为“刁民”。
和友人聚餐的时候,将这一周的遭遇吐槽给朋友听,朋友听完并没有做声,思考些许,给我讲述了如下一段话。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是因为他们必须争取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否则他便无法生存下去。无论是在医院和医生讨价还价,还是生活中与小贩的斤斤计较,他们所图的是更好活下去。刁民虽然很可恨,但生活对他们已经不公平,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公平”
这段话让我想了许久,或许医患双方本来谁都没有错。
就像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没有绝对的坏人,就连最可恶的申公豹,所有作恶最初的动机还是在于认为元始天尊对自己妖精出身的偏见,这不是申公豹的错。
同样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某些不可理喻行为的背后,有着自己的动机,这个动机绝对不能说是完全错误。
生活最大的悲剧就是在于每个人都照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前进,而人与人之间冲突矛盾的缘起却是这些“正确”。
“小孩只看对错,而大人呢?”
“大人知道没有对错”
求同存异
最后的这句话是写给未来还在做医生的自己。
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最后齐心协力,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