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一百八盘南陵山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哟
☀ 让你更懂巫山!
巫山县城长江南岸的南陵山,绵延起伏,雄伟壮丽。古人诗赞道:“南山峨峨,巫峡千寻。如将有闻,载瞻星辰。疏雨相过,如铅出银。碧桃满树,如写阳春。”其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赞叹。
清代南陵山形图
东晋时,这里置有南陵县,即以山为名,属建平郡,刘宋元嘉年间废除,并入巫县。巫县隋代时改称巫山县。
南陵山道盘曲如线,原是历代通往湖北恩施建始的大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乾道六年十月)二十四日,抵巫山。县在峡中,亦壮县也。市井胜归峡二郡。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曲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黄鲁直(庭坚)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即谓此也。”
南陵古道(向承勇摄)
现存的南陵古道修筑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也已近200年。从南陵江边上行五里,树有一块修路功德碑,俗称五里碑,叙述此路于道光七年(1827年)七月开工维修,“凿险缒幽,芟夷荆棘。”历时三年,于道光十年(1830年)四月竣工。“山势虽不可移,而拾级而登,已不啻坦平大道焉。”古道长约二十里,宽约六尺,青石为阶,经向南坡曲折而至山顶。沿途每隔数里修有供行人歇憩的平台,路边的岩石上还凿有“牛鼻子”石孔,以便拴系骡马牲畜。
“牛鼻子”石孔(三月摄)
千百年来,南陵古道是一条令迁客骚人触景生情,感怀身世而慨然怅然的道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中描述他登上南陵山的情景,南陵山的奇丽风光让诗人兴致勃勃:“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直到天已黄昏,还留连忘返,兴尤未尽:“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但是崎岖山道,积雪空谷,悲风森柯,悠悠月色,啾啾猿鸣,还是触动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北宋建中靖国初年,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弟弟黄嗣直在巫山作县令,被贬谪黔州的黄庭坚曾流连于此,诗人遥望南陵山,想到自己的遭贬的遭遇,心头充溢着深深的感伤。诗人在《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中写道:“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春水茫茫,要渡南陵更断肠。”
南陵山上,有道观名南陵观,建于明代,1949年后,神像被毁,庙宇改作学校,名之“春晓村小”。从今存的四通石碑,还可推想当年庙宇辉煌,香火旺盛的情景。
距南陵观约二里,有山如老妪之形,其隐秘处有泉,人称婆婆泉,古时用石笕槽引泉水至南陵观使用,这是一处古代名泉,清代光绪《巫山县志》载其名,泉旁建有龙神庙。附近另有一井名公公井,其名显然与婆婆泉相对,当地并称公母井。
清代南陵春晓图
南陵观路旁有一洞,当地人称之为“猪脑壳洞”,高三米,深三米,洞中有石如猪头和各种内脏等,分别悬挂在石壁上,形状、大小都很像,特别是猪舌,数寸长,寸多宽,红红的颜色,简直像真的一样。洞的右边底部有一个天坑,口一米见方,深不可测,丢石下去,许久还听得见骨隆骨隆的声音。
南陵观附近有个地方名“饭碗堆”,过去开有一个小饭馆。店主对人很实在,每次给客人舀饭,总是堆得高高的。过往行人都爱在此歇息打尖,生意很好。据传店主的儿媳因客人太多,干活太累,就悄悄在堆得高高的饭里藏上两片腊肉,本来是想增加成本,把饭馆拖垮,谁知这正暗合“薄利多销”的经营规律,生意反而越来越好。
南陵观东边山崖上,有一块岩石酷肖雄鸡,相传每天拂晓,这只石鸡鸣叫,就引起南陵山的雄鸡鸣叫,再引起巫山县城的雄鸡鸣叫,这就是古人所谓“此山每晨鸡报晓独先”。
南山峨峨,巫峡千寻(杨永兰摄)
南陵山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引人入胜,闲暇之时,到此寻幽访胜,确实是很愉快的事情。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登录巫山特产商城,用流量分销鼓励支持公号发展!
识图关注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