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清代中期文化名人沈梅村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以下图片,部分来源于百度搜索)

沈梅村先生是新市人,离开我们已经有204年了。也许我们现在新市人中的大部分不太熟悉他的名字,但他确实是新市的先贤,他爱新市,千方百计为新市宣传,为这座古老的市镇,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才学,他把当年的名人大事一一记载下来,好让我们记得历史文化传统的由来,好让我们知道先人们爱新市的创业事迹,他在209年前的那一年,写下了名垂千秋的新市地方志——《新市镇续志》。
沈梅村先生(公元1745年—1816年)名赤然,字韫山,号梅村。他是一位大文人,故事很多,也很传奇。他不是新市籍人,出生在杭州,但他最后定居新市,成为新市历史文化传承有贡献的人,这必定是他受到了新市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吸引,受了他自身家属历史背景的亲人召唤,也是新市朴实淳厚的民风力量,激活了他的内心,才让他作出了迁居的决定。
公元1775年,他三十岁的时候,从杭州迁居到了新市,完成了他梦寐已久的一项夙愿。他把自己的爱人选择在新市,把自己的家安顿在新市,一生终老的计划也安排在新市,不为世俗名利所动,不为杭城都市繁华所动,在他心里,新市才是他生命与灵魂安居的地方,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情怀。
从历史上看,新市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宜居之地,自北宋始,有大量的朝臣名士来新市筑园建宅,过着隐居一般的生活。自明清时,此风更甚。迁来新市的望族大姓也很多。沈梅村先生当然深谙此理,在他二十岁后进入德清县学读书,若干年乡试中举后,将近三十岁时便迁入新市,从此他的大部分身历,除了外地做官,就是住在新市,与外地的文人墨客交游,终老于此。
沈梅村先生对于新市的情感并非一时兴起,是有其深刻厚重的家庭背景的。根据他自纂的《五研斋文钞》中谈及到他的家族身世,明朝初年,家族七世祖从湖州马腰村(目前为南浔区东部)迁入德清新市,一直到沈梅村的祖父做了浙江按察使的官后,全家便迁往杭州,这样,沈梅村的家便安顿在杭州仁和县武林门打纸巷内。沈梅村就是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出生在这条小巷内,到了他十四岁那年正值订婚聘妇,受聘闰女为德清县新市陈怀方家的千金,这一聘便定下了终身,同时也将沈梅村与新市的一生结缘,也定下了终身。
事实正是如此,在他二十岁那年考取德清县学,准备为登科乡试和会试目标而潜心学习。过了四年他考取了举人,那一年是他二十四岁,年青英俊,满腹才学。只是在以后的会试中屡屡不第,无法登上进士宝座,一生抱憾。后来一直从事私塾职业,在杭州、诸暨、绍兴、慈溪等地的乡绅家庭里开馆讲学。
新市,最终成为他追求的精神家园而一步一步走近,后来的发展也一直往这个方向迈进。三十岁那年,在他担任宁绍台道冯公廷馆学老师这一年的冬天,他选择了迁居新市,从此,沈梅村真正成为了一名新市人,在他抵达新市将近十年期间,一直参加科举会试,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屡试不进,难圆“进士梦”。三十九岁那年走上仕途,担任河北顺德府平乡县事,一直到四十六岁那年,因双脚患病行走不便的原因,向官府告辞返乡。
等官府批准他返乡启程已是第二年了,四十七岁的沈梅村先生带着家属不远千里回到了新市。重新购地建房,开始规划著书、交游、养老的生活内容,从那一年开始,他写下了大量的诗、随笔、名诗阅评、读书笔记、论述丛谈等文字,在他六十八岁那一年,完成了《新市镇续志》八卷的大工程。
说到编纂方志,沈梅村先生的编书是有一个起因。开始回到新市定居后,主要从事诗文研究,并没有想到编纂方志的这一内容,后来,是当年新市本地的乡绅姬寅伯、邱文澜、陈钟英、沈镳、沈龙墀等人向他提出来,建议修纂方志,自程之彭的《仙潭文献》后,新市方志的修订已空隔了一百二十年,又何况以前的方志编纂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缺失与不足。沈梅村先生面临乡亲与众友的提醒,深明这件事的重大,但本着他认真负责的谨慎态度,还是以自己了解不够和能力有限的理由来推辞。大家不依不饶多次向他劝说,大家都认为,按目前新市文化人才的阅历与能力,只有沈梅村先生才能胜任其事。何况修志是一件恩泽千秋的善事,告诫他千万不能负失了乡里众亲期望。大家的一番劝言,最终还是打动了沈梅村先生。最后他制定了方案,组织了力量,进行了具体分工,自己担任了总编,于公元1811年,在他六十七岁的那一年,完稿成书传世。而这一年,仅仅离他辞世的公元1816年,相距五年之短。
这八卷《新市镇续志》的编写同时,沈梅村先生大胆对前志《仙潭志》的名称进行了修整。沈梅村认为:《仙潭志》应改为《新市镇志》,因为“仙潭”两字不能涵盖“镇”的地理含义,这就像“余不溪”之“余不”,不能涵盖德清县的地理意义,“菰城”不能涵盖湖州郡的地理含义一样。对其前志内容上只选“节”而未选入“孝”的内容进行调整。加入了大量的名人轶事。对一些人物的介绍更为详尽与具体,其中“艺文志”一卷中,沈梅村先生收录了大量的前人作品,内容丰厚。
除了成功编纂《新市镇续志》外,沈梅村先生把人生大量精力用在了文化研究上,写下许多典籍性著作,有《五研斋文钞》、《五研斋诗钞》《寒夜丛谈》《三笔》《公羊穀梁异同合评》《寄傲轩读书随笔》《新市镇续志》《文抄》《读书随笔》《公羊谷梁异同合评》《两汉语偶》《杂志》《杂言》《提耳录》,等。这些著作的存世,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诗文,研究古人经典妙文,研究本地历史民俗,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这些业绩成就中就可以发现,沈梅村先生是一位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学者,他是清代中期新市的文化大名人。

笔者发现,在他的《五研斋诗钞》里,有很多诗作是专门写新市的,《咏新市二十绝句》最为出色,其中第十八首正是写当年梅雨时分的新市,作者在这首诗后面有一小注:“各村人来买桑叶者,攘臂争先,喊詈之声,殊骇人听。”此诗写得入木三分,形神毕肖,让读者文字一入眼帘就有情景呈现:

正是黄梅细雨天,人声沸搅五更眠。
披衣出户看何事,小港争先买叶舩。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

  • 多宝寺村乐善桥

    相关文章: [地名记]朽木溪,杌木溪,机木溪,鸡母溪 暮春,鸡母溪 [长阳碑刻]多宝寺村"修路功德碑" [长阳碑刻]花桥村"众姓同修碑" 向家舟 | 探访岩松坪 ...

  • 【中秋特刊】照片内外的人啊,您们在哪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将至,桂子与月饼共飘香.在这里,访古君给大家送上节日的祝福,祝各位读者阖家团圆.幸福安康. 今年7月,访古君通过"孔夫子旧书网"某店铺 ...

  • 祁阳市潘市镇陶家湾村陶铸的故居

    广西全州大碧头古村举行隆重的开村仪式,并祭祀宾氏祖先! 正在公示!广西6地拟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 浙北新市:基督教文化实在太牛了!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地处浙北要塞,历史文化的发展繁盛有其位势的原因.同样,当西风东渐,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中国闭关自守的国门自此打开,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来 ...

  • 感谢上海秦牧师,为浙北新市带来历史文化福音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以下图片全部为上海秦小林牧师提供) 今年初,我写了一篇公号短文,关于介绍上世纪末新市基督教俞牧师的文章<浙北新市,走出一位我国宗教 ...

  • 向先贤陈霆致敬:让新市的历史文化大放异彩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以下图片部分非作者原创) 明朝十五世纪的时候,新市诞生了一位叫陈霆的J人(新市方言,聪明人,音近ja宁),这位陈先生为新市的历史文化树碑 ...

  • 新市传统饮食文化中,坚守着“吃吃的爱”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以下图片,部分来源于百度搜索) 关于吃,各地都有自己的喜好,北方喜荤,南方喜素,山地喜辣,水乡喜甜.同理,新市的传统饮食文化中,自有人们 ...

  • 浙北新市:历史文化的亮点在于“古”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历史上,浙北新市一直处于较高的优异人文地位,它的史载文明领先于周边方圆百里之内的村落与乡镇.有幸的是,尽管百年之中战争和政治运动的影响,相 ...

  • 浙北新市:历史文化的水,太深了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大多来自于网络,如有不规,请予指出并删除 对于新市,很少有人能够全面了解它,即便是你一生住在新市,也未必能够了解到它的前世今生.倘 ...

  • 道家文化与新市古镇历史文化的“一家亲”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道家文化与新市古镇历史文化的"一家亲" 作者:张明儿 历史上,所有江南古镇都会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例如:七十二座桥,三 ...

  • 贫女如花只镜知:新市古镇“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贫女如花只镜知: 新市古镇"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 作者:张明儿 历史文化传承了一千七百年的新市古镇,势必积淀了自己独到 ...

  • 认识新市历史的“文化源头”:一条巷,一条河,两个人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认识新市历史的"文化源头": 一条巷,一条河,两个人 作者:张明儿 千百年来,历史学家早已确认,新市古镇有一千七百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