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作乐,苦中修养,真实自我‖文/水若
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曾经画过一幅画,名为《瓜月图》。画甚是简单,一个西瓜,一轮明月,一前一后,画旁题诗一首:朱耷年十九岁时,明朝覆灭,从此一生隐姓埋名,遁迹空门,过着亦僧亦侣的生活。他如此做,并未出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满清对明朝宗室的迫害,保存自己,望实朱耷,一生沉浮,生活清贫。但他心中常常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带领义军反清复明,他希望明能重回。他曾以牛石慧署名,题写时,用草书一气呵成,乍一看去,竟像“生不拜君!”作此画时,已近晚年,月圆夜下,望着摇挂空中的明月,是那样的明净,就像自己一生无法实现的反清复明的愿望一般,不可及,不由得唏嘘感慨,触目伤怀。驴年马月,这个本就遥不可得的期限,与未熟之瓜相称,不由的感叹现实的存在与无法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时发出的感叹,凭高远望,抚今追昔,感叹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望,却已白发生。他一生为国,抗击金人,却不料官场失意,再启用时,竟卧榻不能起,临终之时,还高呼:“杀贼!杀贼!”或许,人生最大的苦难之一,就是明知现实与理想无法跨越的那条鸿沟。一个他教过法考的学生,曾经考上了研究生,过了法考,可谁知最后发现学校是假的,根本没有学籍。后来,这位学生并没有为此而怨天尤人,他又重新通过自考,再次考上研究生,过了法考。我无法体会在得知学籍没有的时候那位学生的心理有多崩溃,但谁都清楚地知道那不是能简单承受的,这个中的心酸与痛苦也只有他心理清楚。他没有怨天尤人,他也深知自己的努力的结果不尽如意。但他并未选择就此了,而是选择了一条勇敢直面的道路。就像罗翔老师常常提起的一句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经说过的话:“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现实往往是苦瓜,而理想是月亮。现实的苦瓜往往挡住了前进的去路,无法通向那明净之地。可我们仍然需要“吃瓜看月亮”。冥冥之中,这副画似乎也暗含了今天年轻人“躺平”的心态。理想丰满,但现实只能让我们啃着这苦瓜,无法企及那明月。最近,在一档对话节目上,一位学生向主持人白岩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这种精分的现象?当代年轻人一边在B站上看着爱国视频热血沸腾,但是一边又面临着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感到无能为力,他们一边对国家的发展感到乐观,一边又对个人前途感到悲观”他认为我们应当去发展个人,个人变好了,国家就会变好了。我们也不应该去指望低房价,工作随便找。最后,说出了一个经典之句“不会吧?”白岩松的回答则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的认同他的说法,但更多的人是对他的吐槽,质疑。诚然,我们赞赏那些努力的人,那些依然为自己理想而表现出常人不可理解的奋斗的人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畸形的房价和就业难寻的现实境况则会让很多人丧失斗志,而这并不代表他们没做出努力。这好比一匹优良品种的马,骑马的人用鞭子不停的抽打,望马能跑的更快,但马的体能始终是有限的,跨的障碍越高,越多,马就会越累,马最终会因精力耗尽而倒下。在这匹马的旁边,一匹插了翅膀的马轻松的飞了过去。“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影片从四个不同的青年所处的不同时代出发,回答了各自的问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或许四个青年在不同的时代背影下如同海边的沙砾,无法抵抗时代的浪潮,但他们用一种真实和理想主义找到了自己。或为理想,或为家国。如果生活的意义在经历了挫败和绝望之后,是否就完全丧失了呢?我想,从吴岭澜接受自己适合文科的事实和自己,从沈光耀架着战机飞向敌人战舰的那一刻,从陈鹏掉落的一撮撮头发,以及张果果收到的那一盒毛笔开始,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纵使现实的瓜苦涩难耐,心中的愿望也要明净透亮,并不断追寻。我认为这就是真实。又或许,当我们觉着生活和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倒不如选择躺一躺。修养内心,追寻自我,寻找真实,或许这才是缓解理想与现实之隔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