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山中高士,世外仙姝,作者对钗黛的定位有何深意?

红楼众钗的命运如何?谁才是作者曹先生心中的女一号?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写在了第五回里,只是曹先生布了一个疑阵,写得不够明确,只有愿意用心品读的人,才能找到答案。

比如宝钗和黛玉到底谁为冠首,脂批所说的“钗黛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答案都在判词和判曲里。

红楼历来被列为最难读懂的书,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它的难读,不是难在有什么玄妙,而是难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作者也担心读者读不懂,很贴心地反复提醒和说明,只要愿意一遍一遍反复精读,熟悉每一个人物和情节,就不再有什么难读之处了。

所以毛泽东说:红楼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在初读众钗的判词时,难免会有疑问,作为书中分量最重的宝钗和黛玉,作者为何不肯单独给她们一首词,而要挤在一起呢?

如果没有脂批提示的“钗黛合一”,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安排?

其实,答案就在随后的判曲里,这便是作者的细心之处,判词难懂,就用判曲来作补充和注解。

我们会发现,十二正钗的判词只有十一首,钗黛写在了一起,到了判曲,变成了十二首,那么是不是把钗黛分开了?是不是从分开的这两支曲,能看到钗黛谁为冠首。

下面,我们细细地分析一下这两支曲子。

第一首的曲名叫《终身误》,那么是谁的终身被误?又被谁所误?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支曲里有一个“”字,明确告诉读者是宝玉视角,即作者视角。“金玉良姻”同指宝钗与宝玉,“木石前盟”是指黛玉与宝玉。注意细节,无论是金玉良姻还是木石前盟,都是女在先,男在后,这也是全书的风格之一:对女性的尊重。

空对着”和“终不忘”,主语都是“”,对着的人就在眼明,不忘的人已成过去,说明写此曲的时间定位是正在“金玉良姻”中,即在与宝钗的婚姻生活中。

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熟悉?已经进入了婚姻生活,与爱人“齐眉举案”,但还是会时常想起曾经的恋人,尤其那个恋人已经逝去。

对于人的想念,是分场景的,如果是爱到尽头分手了,通常不怎么想念;如果是还在爱中突然逝去,可能这一辈子都走不出来。

宝玉属于第二类。

一个是婚前所爱,一个是婚后伴侣,在作者的心中,有没有高下之分?作者分别用了两个词语,来对她们进行评价,一个是“山中高士”,一个是“世外仙姝”。

古人写作,最喜欢用典故,越是知识渊博之人,典故用得越多。那么作为读者,也需要了解这些典故,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在钗黛二人的判词中,作者分别用了“停机德”和“咏絮才”两个典故来突然二人的优秀,这里的“山中高士”和“世外仙姝”,用的也是典故,引自明初高启的诗《咏梅》: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一个是雪里高士,一个是林下美人,一薛一林,都是梅花的化身,她们本来“只合在瑶台”,都是应该生长在仙境瑶台,却被都栽种到了人间。正合了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脂批提示为“生非所地”。

有意思的是,这还是个典中典,因为高启此诗中的“雪满山中高士卧”,也是用的典故,典出东汉袁安卧雪。

袁安,是袁绍的高祖父,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被写进了《后汉书》,并被定位为“先贤”。他不仅才学过人,且被称为忠臣孝子,为政清廉,爱国爱民。

有一年,袁安所居的洛阳一连下了十几天大雪,造成雪灾。洛阳令视察灾情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出门觅食,唯有袁安睡在床上奄奄一息。他为什么不肯出门觅食,他的回答是:“大雪天人人皆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再去干扰别人!"

后来陶渊明把袁安写进了《咏贫士七首》,称其”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盛赞其虽然清贫但有节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高士多指隐士,即具备高尚的节操却不肯张扬的人,但他们却总能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这便是作者眼中的薛宝钗,山中高士,低调有节操,助人而不张扬。

再看”世外仙姝”,这个定位主要在“世外”,我们常说世外高人,即为此意,世外,即不问世事,属于出世之人。所以,我们在后文会看到,黛玉“目无下尘”,她关注的焦点只在她自己身上:“我只为我的心”,不会去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

这便是作者眼中的林黛玉,世外仙姝,不问世事的孤傲之人。

那么,这两人有没有高下之分?她们都是瑶台而来,都是梅花的化身,入世救难也好,出世孤傲也罢,都不影响她们的琼姿。

不问世事则不惹尘埃,安于清贫则坚守节操,无论她们化身为谁,她们的本质,都还是高洁的梅花。

这便是脂批所示的“钗黛合一”:“名虽两个,人却一身”,她们都从梅花化身而来,有了不同的人格定位。

综上,我们也知道了,所谓“终身误”,是两位女孩的终身被宝玉所误,如此高洁之仙姿,得其一则为大幸,他竟然得陇望蜀,消耗掉了一个,还要辜负另一个,从来不肯专心对待。

这便是人性中之劣根性:“美中不足”,拥有其美依然“意难平”

作者在开篇第一回,通过僧道二仙师之口,把这个意思进行了说明:“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所以作者说“美中不足今方信”,当时的提醒,听不进去啊!

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悔不当初,这不就是世人之常态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