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洛觅苏秦
----苏秦故里及苏秦墓地
河洛遍地宝,岁久无人识。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经意用脚踢起一块砖头瓦片,它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历史。我对苏秦故里和苏秦墓的了解正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名身在洛阳的人,我对厚重的洛阳文化有浓厚的兴趣。2014年,为了出版一本有关洛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在收集洛阳历史上名人的资料时,我看到了苏秦墓在洛阳东边李楼镇太平庄的记载,这同时也勾起了我对太平庄的回忆。那是在1996年的12月份,我在某学校担任领导,两名女生因与班主任闹矛盾,一气之下出走。经多方了解,她们跑到了原来还属于洛阳市郊区管辖的大平庄。当时正值寒冬,又是晚上二点左右,我和班主任及学生家长摸黑骑着自行车到了这个村子。当时我觉得这个村子充满了神秘,为什么叫大平庄?当时村民给我介绍了个大概,只因有事在身,也没有深究。
2014年,我到太平庄村探寻苏秦墓并了解有关资料,一位村民告诉我,你别想太平庄这个村子看似平淡无奇,深究起来,它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苏秦老家。太平庄,就是古时的乘轩里。以后我又多次到过这个村庄和苏秦的墓地。
一、苏秦其人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人,著名的纵横家,与张仪齐名,同为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的鬼谷子的门生,专攻纵横捭阖的谋划术,挂六国相印,与强秦对抗,后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二、与苏秦有关的成语典故
一是“锥刺股”。该典故最初载于《战国策·秦策一》:“洛阳人苏秦为求官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苏秦刚开始的职业是一名策士。战国时期,策士是一门职业,是指专门以自己的才学到处游学、求得诸侯赏识的人。他们一般地位很低,但是学问很大,能说会道。这些人在诸侯国之间活动的时候,有很大的政治能量。与孔子并称“孔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的孟子评价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苏秦虽然出生在平民之家,生活艰难,但是他不甘心于贫穷,立志要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滋有味。据传说,苏秦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多年,后见同窗的庞涓、孙膑等相继下山并求取了功名,便不顾鬼谷子的劝阻,与同门学兄张仪,毅然辞别老师鬼谷子,下山求取功名。下山之后,张仪去了魏国,苏秦返故里洛阳。
苏秦回到洛阳时,家中时尚有老母在堂,一兄二弟,兄已先亡,惟寡嫂在,家人团聚,不胜欢喜。过了几天,苏秦想游说列国,实现梦想,求取功名,便请求家人变卖家产作为资助。当听完他想法后,母亲、兄弟、嫂嫂、妻子都竭力反对,说:“你怎么不能像咱当地人那样,种庄稼、做商贾,养家糊口?你怎么能想出去靠耍嘴皮子求富贵呢?你这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没影的事业吗?如果回头生计无着落,你不后悔么?”。两个弟弟也劝说:“哥哥如擅长游说之术,怎么不去游说周王?这样既能在本乡出人头地、获取功名,又能照顾家庭,何必舍近求远,到他去乡呢?”
由于家里人反对,苏秦无奈,只好去求见近在洛阳的周显王,奏以强国之术。显王观其有才,便留他住下,可是显王左右的臣属都知道苏秦出身贫民之家,怀疑他是纸上谈兵,没啥真才实学,所以都不肯保举他。苏秦在显王身边呆了一年多,见进取无望,便回家变卖家产,做了黑貂美衣,备了车马,请了仆人,邀游列国。他到秦国游说,费尽心思,磨破了嘴皮,但秦王却不为所动,始终不肯重用他,苏秦只好又到其他诸侯列国游说。经过数年的折腾,钱花完了,衣服也破了,仍然一事无成,毫无建树。苏秦无奈,只好卖掉车马,遣散仆人,自己挑着破担子,灰头土脸的重返故里。
千金散去,一事无成,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苏秦就是个“败家子”。回到家里,一家人自然没有好脸色,不但对他横眉冷对,而且恶语相向,没有一点久别重逢的欢迎之意。母亲骂他不争气;妻子正织布,看他回来,连织布机都不肯下,懒得理他;苏秦肚饿难忍,只好求嫂嫂给他做饭,嫂嫂不热不冷地说家中没柴烧,既不招呼,也不做饭。《史记·苏秦列传》中生动地记载了苏秦返回家时的窘境:“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面对这种窘境,苏秦潸然泪下,感叹道:“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苏)秦之罪也。”于是苏秦立志发愤图强。他翻箱倒柜,找出临下山时老师送给他的姜太公《阴符》兵法,孜孜不倦进行研究。相传当苏秦读书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他就拿锥子扎自己的腿,并发狠地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意思是哪里有游说国君得不到富贵的人呢?)《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秦以这样的方式激励自己,终于学有所成。这就是成语“锥刺股”的来历。
二是“前倨后恭”。该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故事的主人公是苏秦和他的嫂子。在“锥刺股”的典故中已经说过,苏秦落魄回家时,嫂子不愿意为他做饭。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苏秦发奋读书。时光荏苒,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苏秦终于读懂悟透并领会了这部兵书并能够用它来分析天下的形势。这时,苏秦得意地说:“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他给两个弟弟讲解天下形势,说自己再图外出游说的规划与打算,两个弟弟听哥哥说的、分析的有理有据,就一起变卖家产,筹集资金,资助哥哥再次上路。
这次出游,苏秦改弦更张。在反复研究了各国的形势后,苏秦认为,秦国由于在政治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改革,国势变得越来越强。在这种形势下,当时六国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亲秦、反秦两派,亲秦派主张与秦和好,不给秦国发动战争找借口,叫做“连横”;反秦派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叫做“合纵”。而六国要想与秦国抗衡,不为秦所灭,就应当用“合纵”的策略应对秦国,因此苏秦决定劝说六国“合纵”抗秦。由于苏秦能够将“天下大势,如在掌中”,因此在游说的过程中胸有成竹,如鱼得水,史书记载:苏秦“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抗)。”
苏秦先说服了赵国,赵王封他“武安君”;然后又逐步说服了燕国、齐国、楚国等,最后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结成同盟,从此秦国再也不敢轻视六国,这种状况维持了十五年之久。由于 “合纵”游说的成功,各诸侯国对苏秦都争相追捧,六国先后封其为“纵约长”。此时的苏秦兼佩六国相印,做了六国的丞相,总辖六国臣民,可以说是荣耀至极。
锦衣玉带、荣耀至极的苏秦,有一次前去劝说楚王。苏秦随行的仪仗旌旗、浩浩荡荡,前遮后拥,长达三十余里,威风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君王。当路过洛阳时,诸侯们听说以后,纷纷派使节迎送。就连当年不肯重用苏秦的周显王,听说苏秦路过,也专门派人清扫了道路,设供帐迎于郊外。其家人听说后,更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的郊野去迎接。苏秦的老母在路旁扶杖观看,惊奇得啧啧称叹;两个弟弟恭恭敬敬伏在郊外迎候,不敢仰视;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象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在车上问嫂嫂:以前我穷困潦倒的时候你不肯为我做饭,现在为什么这样谦恭呢?嫂嫂回答说:“见季子位高而金多,不容不敬畏呀! ”其嫂子的回答何其坦率,真是一针见血啊!
对这个场景,《战国策·秦策一》中有记载。原文是“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虵(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道歉)”。当苏秦笑着问“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这就是成语典故“前倨后恭”的来历。倨,即傲慢;恭,即恭敬。前倨后恭,就是指先傲慢无礼,后来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对人恭敬得虚假。苏秦说嫂嫂“前倨而后卑”,在《史记·苏秦列传》里演化成了“前倨而后恭”。它是意思是对待人的态度由冷到热,变化很大,通常用做贬义词。以后人们在谈论以势利的眼光看人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前倨后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称这种人为“势利眼”。
三是“二百五”。人怕出名,苏秦身配六国相印后甚是威风,但是他也得罪了不少人,结下了很多仇家,特别是秦国,欲除之而后快。当苏秦从燕国到齐国为齐国效力后时,有一天,他在上班的途中遇到了刺客,身中数剑,特别是有一剑直刺心脏,刺客以为苏秦已经中箭身亡。但当时苏秦并没有死,而是带着致命的剑伤逃回了家,齐王听说以后甚是震怒,立即派人捉拿凶手,但是一直没有抓到。
当苏秦即将离世时,他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为了能抓住凶手,请您在人口集中的闹市上把我五马分尸,并且示众。齐王不解,说:我怎么向国人交待呢?苏秦说,您就说苏秦是燕国的间谍,是为了燕国的利益在齐国谋乱。如果谁刺杀了他,就是对齐国有功劳的人,可获得重奖。您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就会自己跳出来,你就可以抓到凶手了。
按照苏秦的计谋,齐王下令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苏秦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并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一千两,请义士前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钩了。先后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这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齐王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是中了计,还高兴得为齐王献计,说:这好办,1000两黄金,我们每人分二百五十两就行了。
当着四个人心里正乐滋滋等着齐王赐赏他们黄金时,齐王却拍案大怒,说: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给我推出去斩了!当下,这四个人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彩色所迷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头傻脑、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以及不很懂事又很倔强莽撞的人称作“二百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个“半吊子”。
三、苏秦故里和苏秦墓
关于苏秦的出生地是战国末期洛阳的乘轩里,《战国策》《史记》等权威史书都有记载,因此对于苏秦的出生地争议不多。乘轩里即今天洛阳市洛龙区太平庄,在今洛阳城东南八里许处。
但是,关于苏秦卒后葬于何地,历代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在加上史料不全,人们对苏秦葬于何地众说纷纭。从我收集到的资料看,目前苏秦的墓葬主要有七处,为了说明苏秦卒后葬在洛阳李楼镇的太平庄村,笔者将收集到有关苏秦墓地的传说进行罗列,尔后在加以论证。
一是今汉魏故城洛河北岸的苏秦墓。这里有一小村名曰“张苏寨”,寨内有一冢,当地传为苏秦冢。
二是洛阳城东南四公里处太平庄。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施诚修《河南府志》卷六五《古迹志十一·宅里二·洛阳》载:“《伽蓝记》利民里,有三公令史高显略宅。每子夜见赤光行于堂前,如此者非一。向光明所掘地丈余,得黄金百斤,铭云:‘苏秦家金,得者为吾造功德。’显略遂造招福寺。人谓此地是苏秦旧宅。按:苏秦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应是碑铭之类,颁其声迹也。按李濂通志,以宅在仁和里。旧洛志,以为在太平庄,尝有人得古碑,所载皆苏家事云。” 近年太平庄人在施工时,发现了唐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萧瑀所立的“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碑。
三是巩义的苏秦墓。巩义西南部有村名曰“苏家庄”,苏家庄南原有“三苏冢”,传说为苏秦及两位弟弟之冢。今仅存一冢,高约15米,周长约80米,传为苏秦墓。
四是贾岛所见苏秦墓。唐朝著名诗人贾岛途经洛阳,专门凭吊这位古人,当贾岛看到该墓四周满目荒凉的景色,十分感慨,即兴作诗一首曰:“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处说,乱山秋尽有寒云。”
五是新安县苏秦冢。该冢位于铁门镇境内,现存巨大土冢一个。
六是山东淄川苏秦墓。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城南镇境内淄川区经济开发区南苏村。墓冢封土高约5米,直径20米,长约40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南原有一桥,名曰苏相桥,为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明县志按《史记》记载:“苏秦为燕说齐,齐王用之,因与齐大夫争宠刺杀之,乃葬于此”。
七是洛阳邙山等地都有苏秦墓的传说。
根据史料,笔者认为,苏秦墓应当是在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的太平庄村。根据如下:
一是东魏时期杨衒之所撰写的《洛阳伽蓝记》里有“苏秦宅”的记载,其卷二《城东》载:“出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北有孝义里。里西北角有苏秦冢。冢旁有宝明寺。众僧常见秦出入此冢,车马羽仪,若今宰相也。” 比照古图,太平庄大体处在这个记载范围内。《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佛寺的地理著作,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年)。这是最早记述苏秦墓的文献资料。明清《河南府志》、《洛阳县志》均有此记载。
二是近年来在太平庄一带出土古碑多方,也从实物上找到了证据。发现了一方高天乙立的“苏秦故里碑”。高天乙是太平庄旧户,世代在“苏家坟”耕种,因是谋的圣葬地,种此地从不纳税。有感于苏家之恩,特立此碑。
三是1999年,太平庄村民在村北清理鱼塘时挖出一方明碑,上书“苏秦遗址”。9月,村民在村南修渠,在一古渠底部挖掘出一通唐代墓碑。该碑高1.8米、宽0.6米、厚0.18米。石灰岩质。额首盘龙,下方有牡丹图案。中间一行大字:“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左下小字一行:“敕中书令宋国公尚书右仆射萧瑀立”;右上方四行小字:“大唐武德八年,岁次乙酉秋庚午,奉旨省亲洛邑古轩里太平庄,拜谒苏秦冢,蓬蒿荒荒,褒贬明矣。夫勒石以铭谋圣,苏子千载可称也”。萧瑀时任唐朝尚书右仆射,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孙,梁明帝萧岿之子,隋炀帝萧皇后之弟。《隋书》《新唐书》均有传。太平庄发现的这个唐碑属魏碑体,书法干净、漂亮、不俗。它比较充分地说明了苏墓的位置,是目前出土最早的有关苏秦墓的实物,为我们确定苏秦墓址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四是太平庄村过去有苏秦祠堂、苏家花园各一,现仅存遗址。
现在,位于太平庄的苏秦墓已经过整修,与我2014年5月份去太平庄寻找苏秦墓时的情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当年,在村民的陪同下,我们几经周折,找到现在位于麦田里的苏秦墓地,看到的是仅存一个坟墓土堆,杂草丛生,荒草凄凄,除洛阳市人民政府立的一块很小的“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秦遗址”石碑外,其它再无明显的标志。在打听寻找的过程中,周边的人不仅对苏秦表示茫然,更不知道墓地所在。一代伟人的身后事,令人感慨万千。
洛阳市人民政府立碑
2014年6月苏秦墓状况
整修以后的苏秦墓
整修以后的苏秦墓
四、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一是早年刻苦读书成才,成年后艰苦奋斗,历经磨难,终于获得了成功,以纵横家而名垂青史。司马迁在《史记》里特列《苏秦列传》。另外,苏秦还被后人塑造成了神话中的人物。有人将苏秦诘问嫂子的话编写成“前倨后恭”的成语,警示后人。南宋儒学家王应麟,把苏秦“锥刺股”,振奋精神读书的事迹编进蒙童教材《三字经》里,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激励后人发愤勤学,苦读成才。
二是在《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应当是苏秦的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可能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兄弟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轶。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纵横家书》,有17章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录,其中有11篇是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13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