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否成才,最重要的是这两点
图:Henri Rousseau
我问,面包好吃吧。儿子说,嗯,好吃。我又问,如果面包不好吃呢?他说,那就没人吃没人买了。我问,那如果没人买面包了会怎么样。他想了想说,那他们就赚不到钱了。我补充一句,那他们这家店就倒闭了对吧。他说,嗯。我说,所以你看如果他们想赚到钱只有认真地做好吃的别人愿意掏钱买的面包才可以。
后面这句我不指望他今天就能懂,但相信不需要太久。以后我也会强化其他一些常识:如果你想要什么得自己努力争取,不要指望谁会帮你,生活会遇到各种意外,你必须要有概率的思维方式和风险意识等等等等。
说完这些,我忽然觉得就算大环境的某些观念你极其不赞同,不管他未来在哪些地方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都不担心,因为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来自父母来自家庭的教育。
你要赚更多钱,就得认真努力提供别人需要的东西。听起来特别简单是吧。而市场的逻辑核心就是这句话。强盗的逻辑则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没得选。回忆下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是好好读书以后考公务员,有个单位(编制)就是最大的成就了。赚钱还有别的可能吗?去打工?去哪里打工?什么公司都可能倒闭,太不稳当了……这当然不能怪我们的父母,他们是大环境的受害者,因为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那就是最优选择。
今天几乎每个家长都在担心教育上的不平等。平等诉求催生的是对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教育大锅饭。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家长都在想办法追求更优质的资源,不惜代价。即便是享受到并稍微理解市场化好处的人一听到教育市场化也会隐隐担心自己的孩子从入学第一天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大概是这样的:市场化是让物质丰富,吃穿差一点我不在乎,但教育上的落后我受不了。
想象一下有钱人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比如有机会山寨英伦贵族学马术什么的。这个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机会。并非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很多奢侈的体验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没那么重要。是一种见识的提升,极其奢华,有条件尝试当然很好,只是完全非必须。
教育到底是为什么,或者比较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粗糙分: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健全的人格,好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甚至都不需要去学校,今天任何一个人想知道什么掌握什么,最大的障碍已经不是机会了,是懒惰。遇到好的老师,拥有先进的学习工具当然有帮助,但不是决定性的。自主学习谈不上什么能力,更多的是渴望和动机。
健全的人格和好的理念,这一块我们的教育的确比较缺,我们的传统强项是应试和解题。因此很多私立学校主打的所谓先进教育理念,简单概括下几乎都是,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来培养。数学不行的不逼迫,艺术有天赋的给机会。无非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反过来问,如果按孩子的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培养,就能确保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相信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以个人有限的人生经验和观察思考,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学校教育给予过高的期望。再好的学校能力也极其有限。多数名校能保证的只有分数,针对考试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大概率可以完成目标。另一个学习的真相是,不需要多高智商,越勤奋分数越高。但是更为健全的人格?即便不被忽视也是在逐步摸索的,甚至是很多家长在关心孩子成长这件事上就不曾考虑过的几个字。我孩子这么有出息你跟我谈健全人格?
说点我自己的看法,若天生没有性格上的严重缺陷,人格健全与父母的爱高度相关。这话说得,还有父母不爱孩子的?换个说法,陪伴和交流。留守儿童一年最多见一次父母,父母为生计来去匆匆。不能说他们不爱孩子,但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确没机会感受到父母的爱。所以,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真是比上什么学校都重要。另外一些父母双方都忙于事业的所谓“成功人士”的孩子,恕我直言,对孩子小时候的成长来说,再多的钱也替代不了陪伴。请注意我说的是高度相关,并非严密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至于好的观念,如果父母拥有一些朴实的常识,耳濡目染也会让孩子一点点学到。但在今天,从主流的舆论看,好观念是比较稀缺的。从大量荒谬的行为,从流行的内容,从热门事件的主流评论皆可窥一二。而且指望我们的教育带来好观念,不太可能。相反,正如我之前说的,是教育使人愚蠢。这一重担也落到家长头上了,每个家长得保证自己拥有一些常识,至少做到一直在学习和成长。
所以,家长们也不必过于焦虑,能上顶级学校的孩子,就人家的财富不上学也没问题,而且这是极少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普通孩子,无论焦虑成啥样,你的孩子极大的概率也就是个普通人。能健康成长就知足吧。
但家长有点理想和追求也十分正常,比如就是想知道,相比自己,未来孩子的生活能否有所跨越。我认为,一看家庭教育,陪伴很重要,父母拥有好观念很重要。至于是哪些,说起来一本书都不够,但持续关注“吴主任”是不错的选择。二看整个时代环境,主要是经济环境,也是很笼统地概括,因为这四个字包含太多东西了,稳定发展和自由度,技术浪潮和生活方式革新涌现出的海量机会等等。不细说,能否赶上赶上什么都是命。
上篇:小丑确实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