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使人变得诚实 ——《疾病的希望》│ 书海遨游 No.20041

书海遨游 No.20041

推荐指数:☆☆☆

   疾病使人变得诚实   

——《疾病的希望

原书阅读:367分钟

本文字数:2,579

本文阅读:7分钟

这是一本让我爱恨交加,五味杂陈的书。纠结半天还是给予三颗星推荐,我会推荐大家去看,但同时也是要辩证的去看。

特别是作者所强调的,“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参与医学的发展,而是面向那些人——这些人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医学(有点缓慢的)的发展。”看到开篇就开始在架空现代医学来谈疾病。似乎是在开宗立派一般。

其实书中前半本基础理念铺垫部分,还是让我受益不少。主要是介绍了对于疾病(意识层面)和症状(身体层面)的理解。这和我现在正在运用的催眠疗法的理念非常相似。

“疾病是人的一种状态,它暗示着人意识里的不正常、不和谐。”、“症状是信号和信息的载体,它的出现中断了我们生活一如既往的流程,并强迫我们去重视症状。”

如果要在既有的模式中寻求突破和成长的话,也许对于症状的视角有所调整会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我们如能看到“疾病只有一个目标:让我们自己完好起来。”乃至“一个症状永远是一个具体的阴影部分。症状中反映出来的是人缺少东西。”如果这样面对症状我们的应对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

很喜欢作者的一句话,“症状能使人变得诚实,因为它使人看到那些被排斥了的内容。”

同理,“疾病本身也是一条使人们走向拯救的道路。我们越自觉地观察这条道路,它就越能实现它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战胜疾病,而是要利用疾病。”

虽然“人想消灭的总是他害怕的东西。”但只要我们能够“接受症状就能使它变得多余,抵抗只能制造出反压力。”

当然,再往下慢慢推理下去就会出现一些非常新颖的观点,就比如,“无论是细菌还是地球的射线,都没有引起疾病,是人把它们作为辅助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病。”

总体来说,作者就是在用诠释的方式在重新定义疾病。

包括诠释疾病的两条规律:

1、病人在外界所经历的一切(声音、攻击、迫害、发呆,谋杀企图等)都是他阴影的反射。

2、精神行为本身就是未曾体验过的阴影之强迫的实现。

还有诠释症状的三个规则:

规则一、诠释症状时,应该放弃功能层面上的因果关系。

规则二、要分析症状出现的时间。

规则三、要把症状抽象成原则并把这个模式运用到心理层面上。

这里稍微谈谈“阴影”的话题,这也是作者在诠释过程中用的很多的方式,有点弗洛伊德的味道。后面的诠释中也能看出一些弗洛伊德影响的影子,比如作者会把偏头痛的发作看成是头脑里的性欲高潮,而对于自己性欲的羞愧则变成了对于痔疮的羞愧。

回到阴影的概念上,“我们把所有被拒绝的现实的层面都称为阴影”。基于这个定义,“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造就我们、给我们打上烙印、塑造、影响或使我们生病的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就像一面镜子,在其中我们看到只是我们自己,特别是我们的阴影,我们不愿在心中看到的阴影。”

作者很厉害的地方就是几乎把所有我们知道的病症都做了他自己的诠释,涉及感染、防御系统、呼吸、消化、感觉器官、头痛、皮肤、肾、性欲与妊娠、心脏与循环、运动器官与神经、事故、精神的症状、癌(恶性肿瘤)等等,新版又加了艾滋病。几乎每一个病症都尝试用“心理——身体——国家”这三个层面去做一个相对统一的诠释,就比如,炎症,冲突,战争的统一角度。

或者总结一句话就是,“破除幻觉的观点:人已经在生病。”“无论以什么方式强调某个内容,都意味着这里还有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是一套很厉害的诠释,但也是让我有些后怕的感觉。

首先,就像作者说的,“如果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就要把这种认识变成使人震惊的东西。”他正在试图让这些诠释变成震惊的东西。

其次,虽然在尝试用统一观点去描述,其中能看出超个人主义肯威尔伯的诠释学观点,但还是少了“文化”,即集体内在的维度。同时也可以看到作者主要还是在用心理维度去解释身体的症状,这是一种更替,而不是统一的补充。

其实作者在开篇也借用了歌德的一句话,“只有当形式的可见世界变成比喻时,才会对人产生意义。”我会把作者所有的这些诠释看成是一种比喻或隐喻,或者按照作者的说法是象征和类比。作者会认为,“因果性的优点是其功能性,而类比方式的优点是使内容的关联变得透明。”

在这也能看出,作者是诠释学的狂热信徒,乃至开始挑战因果律的基础,”如果我们能逐渐的意识到,在我们意识之外根本不存在时间和线性,那么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的绝对性就会动摇。“

在我的观点是,对于病症本身,先要排除器质性可行的解决方案后,我们再去考虑心因性的解决方案,否则按照作者这样的说法岂不是大家都不需要去医院了,所有的病症都是心因性的,找心理咨询师就能包治百病。这感觉和李某某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者在呼吁,“这本书就是要探讨疾病的目的原因,要通过另一个极来补充那种片面的、功能性的观察。”我也希望这一极只是一个补充,而不会形成另一种片面的观察。

有意思的是作者其实是“不接受今天十分普遍的把疾病分成肉体的、身心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做法。”但所有的这些诠释却在创造了一种肉体和身心的对立,也就是疾病的产生只是身心到肉体的单向影响。

当然作者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去实现最终的统一,“人首先要深入到物质世界的对立性中,深入到躯体、病、罪孽和过失中,以便在灵魂最黑暗的地方,在最深的绝望中找到认识之光;这种光将使他能够认识到,他那条通过痛苦和折磨的路是十分有意义的,会帮助他重新到达他过去始终都在的地方,那就是:统一。”

我是非常认同这是一条很多人在走的路,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我只是想在灵魂最黑暗的地方不要迷失方向,或者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这条路的,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多的路可以选择,且行且珍惜。

2020-9-12


作者:托瓦尔特·德特雷福仁
Thorwald Dethlefsen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