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就是被学生、家长封锁的小区
开学第一天,让有幸住在学区房里的人,见识到了“学区”的真正含义,学区,就是被学生和家长严密封锁的小区,内外,周边,简直水泄不通,绝无其他人立足之地。
买学区房,一般应以六年为上限,一旦孩子毕业还没有成功逃离出学区房,只能说明还是手头紧张。
无法言说的痛,只有左躲右闪,前冲后突,拽着、领着娃的爷爷奶奶眼里心里只有孩子,根本不看路,秒秒钟就要相撞,也绝不会躲让。
难怪,一年级小娃刚刚离开呵护备至的幼儿园,来到陌生的小学,有人欺负没?可去上厕所?饿不饿?渴不渴?拿的水怎么没有喝?一连串的问题便连珠炮般的发出来,还没有回答出第一个,第二个就抛出来,尽管孩子的话根本没听到。
啃着大饼火烧的娃,被长辈松开了手,“小学时间长,孩子饿”。
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孩子挺幸福的。
左右一手一个娃的老人也不少,二胎读幼儿园,大娃读小学,接了小的一起再来接大的,一辆电动车带两娃是常事。
数不清的三轮车,一车上至少两娃,也有的上面有一个大人两三个孩子,人口忽然在上学放学的当儿多起来。
这才是真正的繁华吧?
谁说孩子少,每次都看到一个大人,左右各一个孩子,一家两娃在小城是常事。尤其是三胎政策放开后,不肯生二胎的也活络了,“这三胎都放开了,不生个二胎好像很对不起政策、也对不起老人呀?”
所以,多方鼓励之下,就接力生下去。
老人呢,也就接力看娃,年纪大了,力气不能小,有至少两娃等着照看呢?
看看这些祖辈,真勇敢,一样蜂蛹过来,我只有躲闪的份儿。
没看见我接孩子呢,让开吧,你!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上学是天大的事,想尽一切办法到城里上学,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该做的努力全做了,再学不好可没有办法了。
家长一般无奈到这种地步就终结了。
减去了培训机构的辅导,增加了课后服务,家长的时间没变,但是钱少花了。拿孩子相互比较的也应该减少了吧?
可是,家长的焦虑好像一点都没少。
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才算于孩子一生有益?
今天看到有关家长教育焦虑的原因,很是认同,分享如下:
绝大多数焦虑的成年人小时候不被家长尊重和理解,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会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懒惰拖延,暴饮暴食,抱怨。
这样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会习惯性的对孩子自我价值进行否定,习惯性的拿别人孩子对标自己孩子的状态,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要认可。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让孩子愿意学习是父母的课题,调度起孩子学习的兴趣,是家长最重要的问题。
现在家庭最大的问题是课题不分离,也就是课题混乱。
一方面,家长自己的课题不好好做,不想方设法让孩子爱学习,不以身作则,甚至把自己的人生期望转嫁给孩子,把自己的课题让孩子承担。
另外粗暴的干涉孩子的课题,强迫命令孩子学习。
盲目的鸡娃不如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解决自己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完成自己的课题,长期以来,榜样的作用比天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自己生活的一塌糊涂,比逼迫孩子的效果强得多。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最好就是做好自己的课题,家长把马儿带到河边,喝不喝水是马儿自己的课题,你不能把马头按到水里去。
任何强迫改变,日后都会产生更强的反作用。
从小时候最简单的事情穿衣穿袜、喝水吃饭,到复杂的做作业安排时间这些课题,做好引导,而具体做并承担后果是孩子自己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