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8篇 辽西古玉研究综述2
(续)
二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经过科学考古调查与发掘,红山文化玉器群最终被确认。这一重要成果彻底纠正了此前将零散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划归商周或更晚时期的错误认识,是整个东北地区乃至中国史前玉器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辽西地区玉器的雕琢和使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对周邻地区玉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数量已达几百件之多(图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区。经过正式考古调查或发掘的地点主要有辽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阜新县胡头沟、喀左县东山嘴、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等。
主要器类有环、玦、珠、曲面牌饰、菱形饰、斧、锥、棒形器、纺瓜、猪龙、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兽面形器、鸟、鸮、龟、鱼、蚕、勾云形器、箍形器、璧、双联璧、三联璧等。
玉环均呈圆形,表面光素,内缘较厚,外缘较薄,横截面近三角形,牛Ⅱ(牛河梁遗址第Ⅱ地点简称,以下均同)M14、M15内分别出土2 、3件,胡头沟 Ml内出土 1件。
玉玦均呈圆环形,一侧有窄缺口,目前仅知南台子 M7内出土2 件。玉珠形制多祥,有的呈亚腰状、牛 ⅡM21、牛ⅢM7内各出土 1件;还有的呈圆球形、半球形或扁圆薄片形,均出自那斯台遗址,共63件。
曲面牌饰仅知牛ⅢM9内出土 1件,器体上半部呈长方形,下半部呈半圆形,正面弧曲,其上分布有规整的瓦沟纹。
菱形器仅知牛ⅡM21内出土 1件,器体扁薄,平面近似菱形,边缘磨薄似刃,中部偏上有一个椭圆形钻孔。
玉斧仅知那斯台遗址出土 1件,器体呈长方形,弧顶,斜刃。
玉钺均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中心部位有一较大的圆孔,内外侧边缘磨薄,靠近一侧长边有1 个或 2个钻孔,牛ⅡM21内出土 1件,牛XⅥM2巩加口内出土2 件。
棒形器可分为两类:一类呈短柱状,一端作回弧状凸起,靠近此端有两匝凸棱,另一端作漫圆尖状,牛ⅡM11内出土l件;另一类呈长柱状,一端作椭圆形斜面,另一端作圆尖状,通体光素,胡头沟N1内出土4 件。
玉纺瓜呈桂叶形或椭圆形,体侧有一周凹槽,仅知那斯台遗址出土 2件。
玉猪龙可分为两类:一类体蜷曲如环,首、尾相距甚近,头部较大,双耳呈圆尖状竖起,牛ⅡM4内出土2 件,那斯台和尖山子遗址各出土1件;另一类首尾明显分开,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髭,不见双耳,仅知三星他拉遗址出土1 件。
双猪首环形器呈长条形,顶侧呈三联弧状,底侧平直,器身中部并排横穿三个较大的圆孔,两端各雕出一个猪首形象,底面居中并排有四个漏斗状小孔,仅牛XⅥM1 内出土 1件。双猪首呈弧形,双首外伸,吻部凸出,一面光素,另一面刻有纹饰,东山嘴祭坛遗址出土1 件。
兽面形器略呈三角形,扁平体,双耳较大,均作圆尖状,朝斜上方竖起,双目及鼻孔各用一对圆孔表示,双唇紧闭,嘴角下咧,下颌亦呈圆尖状,仅知牛ⅡM21内出土1 件。
玉鸟均头部外凸,双翅展开,尾部平伸,通体光素或双翅及尾部正面刻有浅凹槽,那所台遗址和牛ⅥM2、胡头沟M1内各出土1 件。
玉鸮可分两类:一类双翅略展,双爪作攀附状,那斯台遗址出土 2件;另一类双翅奋力展开,呈圆弧状,未见双爪,胡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