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王川:李调元——百科全书式学者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王川

李调元——百科全书式学者

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
《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绵州罗江(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人。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推动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承,对巴蜀文化复兴和清代学术繁荣作出突出贡献。组织川剧伶班,着力扶持、大力推动川剧的兴起,融入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编纂了第一部川菜菜谱,为本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百科全书式学者,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四川省罗江县,李调元一家可谓名声在外。清乾隆七年(1742),李父李化楠考中进士。而后,李调元与堂弟李骥元、李鼎元亦纷纷考入进士,且皆入翰林。
书香世家出生的李调元,自幼有神童之称。5岁熟读“四书”“五经”,7岁就能作诗:“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此诗一出,迅速传播开去,因而有“神童”之美誉。
长大后的李调元更是才华横溢。他擅长文章,工于书画,受业于涪江书院。他文采卓绝,乾隆二十四年(1759)乡试,提学使认为其文奇绝,堪称第一。在彼时的四川文坛,李调元与遂宁张问陶、丹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此外,他懂诗词、懂戏曲、懂川菜,擅音韵、擅金石、擅书画。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王川院长、教授提到:“李调元博学多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巴蜀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在李调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川菜为例,李调元将父亲曾经在江南各处记录的烹饪资料加以整理,又将自己在北京、广东等地了解的烹饪手法融入其中,编写成一部讲饮食文化的《醒园录》。王川认为:“《醒园录》是第一本理论化川菜著作,李调元堪称'川菜之父’。而且,李调元在书中谈论的不仅是饮食,还有饮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川剧同样体现了多元包容的特征。李调元29岁考上进士,进入仕途后,曾在北京、广东等地有过为官经历。他将所见所闻的北方戏剧加以改造,以川剧的形式在四川传播开去。回乡后,他醉心乡土文化,带着戏班子到成都、绵阳等地演出,得到老百姓诸多肯定。因此,李调元被称为“川剧之父”。
李调元回乡后还潜心治学。他曾在北京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并留心搜集四川地区的历史资料,凭一己之力编纂出大型文献总集《函海》《续函海》。王川认为:“这对于保存蜀学文献、重振巴蜀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李调元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按照杨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谱》统计,一共130种。如撰有《童山诗集》《童山文集》《蠢翁词》等文学作品,《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曲话》《雨村赋话》等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作品。
此外,他还在罗江县南村造“万卷楼”。这是一座藏书10万卷的庞大书库,被时人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其中,万卷书籍皆是李调元与父亲两代人多年来在各处搜集而得。据记载,李调元为官时期“所得薪俸,悉以购书”。这座万卷楼可谓是李调元一生心血所集,对巴蜀文化复兴和清代学术繁荣都有突出贡献。可惜的是,清嘉庆五年(1800)四川白莲教起事,社会一度陷入混乱。一场人为火灾,将万卷楼化为灰烬。
研究李调元的一生,王川认为他身上有三个“气”不容忽视。第一是才气,他是巴蜀三才子之一,且是为数不多的百科全书式人才。第二是接地气。他所喜爱的川剧、川菜,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就说他是一个邻家大哥的角色,非常接地气。第三是一身正气。李调元为人、为官正直踏实。他在广东担任学政两年,设立书院,重视培育人才,推动当地教育发展。
如今,李调元被评选为四川历史名人,仍然具有许多积极意义。王川认为,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如李调元这样对乡邦文化、民族文化尤其热爱的人,就是一个积极的正面典型。他身上有川人乐观豁达的一面。巴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一批心态超然的能人,李白、苏轼、李调元皆如是。即便仕途不顺,被贬至新疆,但李调元依旧不向命运低头,正如王川所言,“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偶像”。
Q

 您至今研究李调元多少年了?基于什么契机开始研究这个人物?

A
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研究四川乡土文化,无论如何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就是李调元。但我只是有过涉猎,专门研究可能还谈不上。
Q

      您曾说清朝乾隆皇帝举国家之力才有《四库全书》,而李调元凭一己之力就编纂出《函海》《续函海》。其中面临的挑战有多大?这对于蜀地文化有什么影响?

A
他面临的主要困难其实是文献收集。李调元曾在北京参与《四库全书》编纂等相关工作。当时,他就有意识地记录了很多有关四川的文献,相当于做了一个很好的资料收集工作。
虽然李调元是一己之力,而乾隆皇帝是举国家之力,但他的规模和乾隆肯定是有差异的。而且《函海》《续函海》是四川的历史文献,而《四库全书》包罗万象,涵盖范围之广,两者之间其实不具备可比性。我之所以把二者放在一起,是想说他一个人很了不起,花了很大气力,做出的效果也不错;同时突出他热爱乡邦文献、提倡文化自信,对我们四川文化的整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李调元《函海》丛编中的《主客图》写刻本

Q

  李调元时期的四川文化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A
四川文化在李调元时期,已开始进入一个复兴阶段。四川历史在汉唐宋这1000多年非常风光,但宋以后,经过元明清的影响和破坏,四川文化遭到比较大的摧残,人口大幅度减少、文化衰落。

后来,经过湖广填四川,到李调元时,已经有100余年的时间积累。此时,人口已有增长,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也理应跟上。因此,李调元在这种大背景下编纂书籍,是顺势而起。

Q

李调元对四川文化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
李调元对四川文化发展起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之前,清朝前期有关四川的历史文化记载几乎乏善可陈。尤其是如李调元这样,以一己之力编纂大部头书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少有人做。当然,在李调元之后,有人继续做这个事。但是,正因有李调元的一个奠基,后人研究巴蜀历史文化等,才更方便。

比如,像扬雄的著作及四川方言文化的一些书籍,都是靠李调元的《函海》《续函海》将其收集整理。如果当时他没有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很可能就失传了。

Q

有人对李调元能修筑万卷楼、搜集奇珍异宝有一些说法。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A
四川有两处万卷楼,一个是陈寿在南充的万卷楼,一个就是李调元的万卷楼。李调元做了20余年官,虽然为官清廉,但作为才子佳人,其题注等都能获得合法额外收入。有许多富庶人家愿意接纳文士,也愿意为文士的作品买单。
其次,李调元本身出生书香世家,家庭条件并不太差。清乾隆七年(1742),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考中进士,其后李调元及其两个堂弟李鼎元和李骥元也考中进士,且三弟兄均入翰林,所以有“叔侄一门四进士,兄弟两院三翰林”之说。
Q

多年研究,您觉得李调元是个什么样的人?

A
李调元显然是巴蜀文化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出生在罗江才子之家,身上具有三个“气”。一个是才气,他是“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一个是接地气,他所喜爱的川剧、川菜,都是老百姓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说他是一个邻家大哥的角色,非常接地气;一个是一身正气,为人、为官正直,不畏权势。所以,三“气”是他的一个特点。

其中,接地气表现得尤其突出。今天在德阳、绵阳,甚至在广东等他做过官的不少地方,都有关于李调元的民间传说。如下雨天,以瓦片奏乐,片刻之间就能作对子等。其实民间传说就是接地气的表现之一。有许多类似人物是没有民间传说的,但李调元不同。

而且,“两川”——川菜与川剧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川菜,他写出了第一本关于川菜的书籍。他将北京、广东等地菜品烹饪方式等做了一些记录,因为他父亲也是一个文人,对江浙菜做过一些记录。基于此,他就整理写作了一本《醒园录》,有人说这本书是第一本川菜理论著作。不过没人把他称为“川菜之父”,这个是我先提出来的(“川剧之父”之说以前就有人提)。

Q

《醒园录》不单单是一本讲述食物的书籍?

A
其实,李调元在《醒园录》一书中讲述了一些食物的做法,也写了不少评论。同时,吃中讲究孝道、文化。在饮食文化中,他也在注意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李调元不仅对川菜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传统文化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广作用。
Q

李调元身上体现了哪些巴蜀文化特征?

A
刚刚提及的川菜,融合许多地方特色,其实已经是包容的一种表现。同时,他把许多属于北方剧的剧种,经过改造,再用川腔一唱,就成了川剧剧目,这也体现了巴蜀文化的多元性,开放包容。因为巴蜀文化就是一种最大的大杂烩,移民文化是我们的底色,湖广填四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所以四川人最不排外——因为追根溯源都是外乡人。
Q

李调元对今天川剧形成作出了哪些贡献?

A
有四大贡献。一是积极将中原戏剧引到四川等西南一带;二是将各地戏曲的唱腔、演出技法等引入到四川;三是改编其他地方有名的戏剧,成为四川的本地戏剧;四是进行戏剧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还带领他们出去演出。
Q

在您看来,李调元为什么能入选四川历史名人?

A
首先,他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既是川剧之父、川菜之父,又是藏书家、文学家。他头上的头衔都有8—10个。同样作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另外两位的才气也非常大,不过他们的才气都非常集中,都在文学方面,李调元则不同。

其次,他让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更好地相结合。中原文化本就是巴蜀文化的根,李调元在全国各地都有过生活经历,因此,他具有全国视野,这样非常利于中原文化在四川地区的传播。

Q

今天研究李调元有哪些积极意义?

A
当今,党中央反复强调,我们要文化自信。李调元研究乡邦文化的精神,与他热爱巴蜀文化的情怀,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今天建设四川的自豪感。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祖宗祖先的优秀文化都不热爱,那他算不上是这个国家的人,他遵循的文化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李调元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文化偶像。
访谈对象:王川,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

  • 【阅读悦读丨散文】冯君瑞《巴蜀夜雨好多情》

    [阅读悦读丨新生代]段云帆<去他的小升初> 文/冯君瑞 [作者简介]冯君瑞,陕西咸阳籍,一直在川工作,住绵阳市.曾从事过中学教学和管理,后长期在企业做综合管理,为高级经济师. [本文由作者 ...

  • 四川饮食文化发展

    (1)四川饮食文化.川菜发展过程~一.古典川菜所具有的中国烹饪的共性与现代川菜对这些共性的继承!①姜:早在战国末,<吕氏春秋>已经记载了蜀地的姜驰名于中原,而姜在春秋以前是中原烹饪里的主要 ...

  • 天府气韵 巴山雄风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源头可追溯至四千年前的『蚕丛』『鱼凫』时代,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今天有着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巴蜀大致范围包括四川盆地及其附近 ...

  • 【历史文化名人】李调元年谱简编 ‖ 王川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李调元年谱简编 王 川 清代著名历史文献学者.文艺理论评论家.文学家李调元(1734.12.29─1803.1. ...

  • 【历史文化名人】复兴清代四川文化的一面旗帜——李调元 ‖ 赖安海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复兴清代四川文化的一面旗帜 --李调元 赖安海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罗江人,李化楠 ...

  • 娱乐圈中,有哪些明星是历史文化名人之后?

    虽然娱乐圈给人的感觉浮躁.名利.复杂且多绯闻,但里面不乏一些出身名门世家的明星,下面就来说说几位目前在娱乐圈名气较大的历史文化名人之后: 1.韩雪 祖父是解放军高级将领韩曙,一生南征北战,获得过许多国 ...

  • 历史文化名人与云梦山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位于淇县城西南15公里的太行山东麓,主峰海拔584米.这里峰峦叠嶂,云蒸霞蔚,泉涌涧飞,险奇秀幽,素有"云梦仙境"之称.千百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慕名而来,或创 ...

  • 原标题:“百科全书式”学者李学勤告别仪式 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来源:北京晚报 今天早晨,轻薄的雾气和春日的阳光笼罩着八宝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的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近千人在殡仪馆东礼堂前排起长队,送别这位被誉为" ...

  • 潍县历史文化名人:广东福建巡抚张兆栋

    明清之前的潍县,不论是经济繁荣还是社会名流,都不算鼎盛,明清之后,甚至民国近代,潍县城发展越来越好,不乏诸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就在潍县做过县令,还留下"三更灯火 ...

  • 潍县历史文化名人:郭麐

    麐,汉字,"麟"的繁体字. 麐lín 1."麟"的繁体字.拼音:lín 部首:鹿,部外笔画:12,总笔画:23 五笔86:YNJH 五笔98:OXXG 仓颉:I ...

  • 【历史文化名人】“并迁双固”——陈寿与“前四史”之《三国志》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并迁双固" 陈寿与"前四史"之<三国志> 何一民 历史上任 ...

  • 【历史文化名人】何一民:陈寿开创范式著三国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陈寿开创范式著三国 何一民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著书修史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尚书><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