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诗人王勃的一首悲秋诗,短短二十字,古往今来引起无数共鸣

提起古诗离不开唐诗,唐代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精彩绝伦的作品,可以说就算只写唐诗鉴赏,写个几十年也写不完。今天要说的这位啊,也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文中子王通之孙——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唐初四杰”。

王勃聪明好学,六岁便能写文,且下笔流畅,被赞“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一些错误;十岁时,饱览六经;十二之十四岁,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麟德元年(664)王勃便开始上书,指陈政见,表明自己积极入仕的态度;乾丰元年(666)年仅十六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仅通过上面一段王勃的平生罗列,一位有担当、有才学的神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和《伤仲永》中的神童不一样,这位神童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在向自己想要去到的地方靠近;成为了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一篇极具文学功底的《乾元殿颂》极尽绮丽之彩,惊动圣听。唐高宗的称赞使这位神童少年名声大振,也就是此时,他便和另外三位文学家合称为“唐初四杰”,并列举首位。得名容易守名难,尤其是此刻的王勃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因为写了一篇《缴英王鸡文》,“参与两位王爷的斗鸡游戏”,使得唐高宗圣颜不悦,就把王勃流放了。就这样,这位满腔热血的神童少年,带着自己满腹的委屈和无奈踏上了流放之路。

讲完了这个故事,也该进入正题了。就在被贬的这几年,王勃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今日我们要说的就是其中一首悲秋诗《山中》。此时已是咸亨二年(672),这是算是王勃羁旅后期的作品,此刻的他已经无法再用洒脱包裹失落。无论是对家人的思念,还是对自己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都渐渐成为常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又看到蜀地满目苍凉之秋景,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短短二十字的小诗,承载了太多的苦闷和无奈,开口的一句“长江悲已滞”,即景起兴,解释了自己此刻的境况,从题目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诗人大概站在某座山头,望着长江逶迤而去,不禁发出感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此刻无限的期盼,似乎能从这首诗中看到那个少年经历了几年沧桑,此刻内心最惦念的是远方的家人朋友,无穷无尽的思念倾尽万里长江。

紧接着的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写下了诗人此刻看到的景象,晚秋大风瑟瑟,吹散了树树枯叶,这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又是诗人此刻内心真实的写照,无尽的萧瑟和惨淡。寄情高远,情景俱足。短短二十字:恢弘江山、萧瑟秋风、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情景交互,彼此渗透,融情于景,景情合一,气象雄厚尽情以言,以景结情,岂不妙哉。即便是这样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依然可以窥见这位文学神童的深厚功底。

王勃登堂有华艳之作,一篇《滕王阁序》荡气回肠,从内容上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从艺术形式来讲,六朝抒情小赋为基底,又在骈文基础上加以散文化,达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传统。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成千古经典,将秋天的山高水长的静景加上渺小的孤鹜在晚霞时刻的远游,实在是美哉!而私下的王勃则是真挚而真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即便是江山万里阻挡又如何?友情深厚,距离难阻。体现诗人的高远志向、豁达的情趣以及旷达的胸怀。神童一生的大半都在华丽的光环下,而从因《缴英王鸡文》开始,这位神童似乎一下跌至谷底,之后又因为杀官奴一事,连累父亲被贬。此时的王勃只能把入仕的梦想藏在心里,不断接受着命运带来的苦果。他曾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对父亲的内疚“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少年成名,而后坎坷,先是被贬,然后入狱。经历了无数磨难,归来仍是少年;即便是在宦海里浮沉几次,但最终存下的还是那份济世情怀。少年不经世故,踏错过好几次,受到了惩罚。而后再进,秉身傲骨,依然是最初的模样。如若没有意外,他也许会在久经磨砺后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但是命运没给王勃这个机会,上元三年(676),王勃拜别父亲后乘船回归,因南海风急浪高,不幸溺水,惊悸而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