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历史 九下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普京曾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苏联是如何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概况:1949年,苏联同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互会评价: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互会旗帜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经互会成立25周年邮票
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苏联社会发展。
“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之后)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措施:政治: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成就: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
措施:经济:推行“新经济”军事:展开军备竞赛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
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措施:经济:加速经济改革方案。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评价:使人们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三、东欧剧变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严重问题,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2、实质:社会性质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推到柏林墙
3、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四、苏联解体
1、根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外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2、概况:1991年,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1991年底,苏联解体。
3、实质:社会性质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4、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5、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五、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尝试: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实现:1917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模式形成: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发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遭遇挫折:1991年,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