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精解】(此篇必须精读)
少阳病柴胡类证新解
根据少阳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少阳病大致可分为气郁证、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由于气郁的程度和时间的不同,气郁证还可分为气郁证、气滞证和气结证。
少阳气郁证
少阳气郁轻者如小柴胡汤证,其成因是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能卫外,外邪乘虚侵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成。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而不畅。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故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往来寒热是少阳病典型的寒热症状,具体表现为发热与恶寒间歇出现,一往一来,交替发作,一日数次,无一定时间规律,是气郁不畅,营卫不调,正邪分争所致。胸胁为少阳经脉循行部位,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经络不畅故胸胁苦满。木郁不舒,乘脾犯胃,使脾胃气机不畅,胃气上逆,故嘿嘿不欲饮食;“嘿嘿”指气逆而言,是指体内气机逆乱而非神情默默。气机郁而不畅,胆火内扰,胆胃气逆,故心烦喜呕。从其症状机理分析,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以枢机郁而不利为主,各种症状均是在气机失常的病理基础上产生的。
“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等或然证的产生显示少阳气机在病理变化中的重要性,说明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经络相连,生理相辅,病理相通,小柴胡汤证重在气郁,然也有水郁,足少阳胆经气郁不畅的同时,手少阳三焦水道也因气机的不畅而郁,水道不畅,水停为患,既可凌心犯肺,又致气化失常,故“咳、呕、小便不利”等在所难免。
少阳气滞证
少阳气郁重而成气滞者如大柴胡汤证,太阳表邪传入少阳,表证已罢,此时治疗应当以和解少阳为主,但医者反复使用攻下之法,不仅气机不能通畅,反而由于正气的损伤,邪气郁阻更重,在原有气郁的基础上,由少阳气郁证发展成为少阳气滞证。
主症为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甚至心中痞鞕、呕吐下利。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里气不通,故表现为心下急甚至心下痞鞕。少阳气滞,腑气不通,胆气横逆犯胃,故呕不止,甚至呕吐下利。木郁不舒,升降反作,呕利不止,故郁郁微烦。
以上诸症为少阳气郁证加重的表现。由“胸胁苦满”到“心下痞硬”,是少阳经气郁阻更重,乃至不通所致;由“心烦”到“心下急”,是少阳邪郁更盛,心神被扰加重所致;由“喜呕”到“呕不止”,是气机由郁到滞,胃气频繁上逆而成。
由于气机的阻滞,导致升降的失常,出现升降反作的病理机转,因而除了气机上逆而呕吐外,尚有下利。
少阳气结证
少阳气机结而成柴胡加芒硝汤证,少阳气机郁滞没有得到缓解,胸胁满、呕等症仍在,并新加了日晡所发潮热的症状,从治疗用药来看,是由于病久不解,气机由郁而滞、由滞而结,但因病时已久,病势渐缓,虽邪势已衰,但却结而不散,故在用小柴胡汤解郁的基础上,又加入芒硝软坚散结。条文中已经指出“日晡所发潮热”,此本柴胡证,实也,是指气机滞塞,有人将其解释为少阳兼阳明是不正确的。
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三证,均是少阳枢机不利所引起的,本质并无二致,其区别在于气郁程度的轻重和气郁时间的久暂:小柴胡汤证是邪气初入少阳,气郁不舒;大柴胡汤证是邪气深踞少阳,气滞不通;柴胡加芒硝汤证则是邪结少阳日久,气结不降。
治疗用药,亦有轻重的不同。小柴胡汤以柴胡、半夏、黄芩、生姜辛开苦降,温凉配伍,以达到调畅气机的目的,而用人参、炙甘草、大枣以补中气,斡旋气机,匡扶正气,从而使全方达到燮理阴阳,扶正祛邪,调节升降的作用。
大柴胡汤以柴胡、半夏、枳实、黄芩、生姜调畅气机,可见其加重沉降作用,以适应少阳气滞而引起的气机上逆和升降反作的病理变化,用大枣以养胃和胃,去人参不是因为少阳气滞证正气不虚,而是因其邪气过实,气机阻滞较重。关键在于,大柴胡汤不似小柴胡汤以人参、炙甘草、大枣养中焦,健运气机,而是以芍药养肝之体、助肝之用,意欲借助肝的疏泄条达,以打通少阳气滞,从其用药上,可以看出两者的轻重缓急。
柴胡加芒硝汤则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芒硝,一则散结除胀,推陈致新;二则通畅肠胃,理顺气通,利于枢转;三则除邪气,退潮热。
;
少阳水郁证
少阳水郁证,即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伤寒五六日,已用汗法解表,又用下法攻里,病当解而不解,是汗下不当。邪气侵袭少阳,正邪相争,互有胜负,因见往来寒热;邪郁少阳,致使少阳经气不畅,故见胸胁满而有结滞之感;三焦气化不行,水道不利,津液不生,故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水道不畅,阳郁不能宣达全身,反蒸腾于上部,故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少阳水郁,枢机不利,上焦郁热,故见心烦。是邪入少阳,损伤三焦气化功能,为少阳水郁证。
治疗以桂枝入膀胱,化气行水,且以牡蛎软坚散结,更助利水以通下焦;干姜入肺强治节,散水气,并以花粉生津润肺助上焦,上行下利,温阳化气,用以调理三焦水道。炙甘草入脾健运强中焦。如此,三焦同调,标本同治,气水同利,则三焦通利,气机调畅,少阳水郁便可迎刃而解。
少阳气郁证呕而不渴,小便不利,是病在气,为气郁而不畅,然气郁未尝不波及水道,兼有水道不利,故小柴胡汤证间或有小便不利之症;而少阳水郁证渴而不呕,小便不利,是病在水,为水郁不化,然水道郁滞未尝不波及气机,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亦有胸胁满微结,此两者异同。)
少阳气水同郁证
少阳气水同郁证,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由于本少阳病误用下法,越发损伤正气,邪气深陷,阻滞少阳气机和三焦水道,导致少阳水道、气机同郁的病变。
少阳水道、气机同郁证的症状表现为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邪结少阳,经气不利故胸满;少阳相火上炎,心神被扰则谵语;少阳火旺,木邪亢进,母盗子气,心神不守,则烦躁不宁,惊惕不安;邪热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决渎不行,故小便不利;邪气弥漫三焦,内外气机运行受阻,气血不得宣达,故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总由少阳邪气弥漫三焦内外,而气机、水道皆为之不通所致。虽然病象涉及脏腑经络范围较广,但终以少阳胆与三焦为病变为重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小柴胡汤原方去炙甘草,用以疏通少阳胆经气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去花粉、炙甘草,用以调畅少阳三焦水道,另加龙骨、大黄、铅丹以泻热镇惊。
少阳气水同郁证与少阳气郁证、少阳水郁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少阳气郁证伴有水郁,是气郁不畅影响了水道的通调;少阳水郁证伴有气郁,是水道郁阻影响了气机的通畅;而少阳气水同郁证则是气机与水道共同发生病变,郁滞较深,症状较重,涉及与少阳相关的经脉和脏腑,是少阳气郁和少阳水郁误治后病变加重的证候。
少阳病篇条文缘何少且简
·少阳病均为柴胡类证,但柴胡类证又不独见于少阳病。
·柴胡汤类所治除热入血室、阳明病、厥阴病及差后劳复等热病善后处理外,均属少阳病。
·柴胡类证散在分布于太阳病篇,故在少阳病篇略而简述。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共10条原文,列出了少阳病的提纲、脉症、方药、治法、禁忌、变证、传变、欲解时等内容。条目虽仅10条,但其编排有序,结构严谨,含义深刻。由于该篇原文过于简略,故关于少阳病的争议也非常多,主要包括少阳病提纲、少阳病病位、少阳病主证主方、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的关系等。
那么,为什么少阳病篇的条文少且简略呢?要想弄清这一问题,首先须明了六经病的传遍规律,以及六经病各经证候的特点。
柴胡类证与少阳病
《伤寒论》中,既有六经病证、八纲病证,又有脏腑病证、三焦病证,这些都是常用辨证方法涉及的病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证”的概念,即“桂枝证”“柴胡证”等。《伤寒论》中有11处是以方名证的,如“桂枝证”“柴胡证”“柴胡汤证”“柴胡汤病证”等,后世的“方证”一词,即从此而来。
《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216条是病下系证。在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中,更是明确强调“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确立了“方证相应”的概念和范畴。
“方证”和“经证”两者既相似,又有区别。从范围来看,方证比较宽广,而经证比较固定;从病因来看,方证可涉及内因外因,而经证多因外感或传变而来。柴胡汤类所治疗的除阳明病、热入血室和热病善后处理以外,基本都是少阳病。
太阳病与少阳病
《伤寒论》原文与柴胡类证有关联的条文共约23条,而其中在太阳病篇的就有17条。出现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除了明确提出为“热入血室”的一条外,其他的都是少阳病。
所有柴胡类方证都出现在太阳病篇,那么出现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是否是少阳病?如果是少阳病,为什么不在少阳病篇?属于柴胡类证的少阳病为什么都出现在太阳病篇呢?
一是由六经位置次第所决定的。六经以太阳经为表,是为六经之藩篱。邪气侵袭,尽管六经中任何一经都可在第一时间受邪,但却以太阳经受邪最多且最早。在失治或者误治的情况下,由太阳经向其他经传递,尤其以传递给少阳、阳明最为常见。
二是由传变规律所决定的。三阳病的传变并非线性传变,即不是从太阳→阳明→少阳,也不是从太阳→少阳→阳明,而是由太阳传给阳明或者少阳,少阳传给阳明,而阳明既不会传给少阳,更不会倒回来传给太阳,是一种平面型的传变关系。
第三,从太阳病篇与柴胡类证相关的条文中可以看出来,其发病的时间少则五六日、六七日,多则十三日不解,说明人体感受邪气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传变的可能性非常明显,从时间上可以确定是属于太阳病邪气传递给少阳而成为少阳病的。
几条推导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推导:
第一,柴胡类证虽不全是少阳病,但少阳病均为柴胡类证,也就是说柴胡类证囊括了少阳病,而少阳病证则包含在柴胡类证之中。少阳病和柴胡类证这两种证候群处在一个交集极大的集合中,其交集可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但仍旧不能认为是等同关系。
第二,太阳病经证多以气机开阖失常为疾病主要矛盾,而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则多以气机升降失常为病证的主要病理,故出现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不应该归属太阳病。同时,太阳病篇柴胡类证的病机与少阳病病机极度吻合,所以也不能说成是太阳病变证,且因其患病日数符合传变至少阳的时间,故除了明确提出为“热入血室”的一条外,其他柴胡类证都应属于少阳病。
第三,既然属于少阳病证候,为什么又列在太阳病篇呢?这是由太阳经所处位置和传变规律所决定的。太阳病篇中有很多证候都属于其他五经的病证,且以少阳病证候和太阴病证候最多,这既不是王叔和编纂时的错误,也不是少阳经病变机理单纯,将太阳受邪后传变给少阳而形成的少阳病一系列证候归到太阳篇,而是为了强调外感病传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第四,因六经病传经的规律所决定,以及阳明病“居中主土,无所复传”的特性、差后劳复的后遗症不能算作传经,所以在《伤寒论》中,柴胡汤类所治疗的除热入血室、阳明病、厥阴病和差后劳复等热病善后处理外,应都归属于少阳病。
第五,《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管是少阳中风还是少阳伤寒,显属少阳经表证。而第266条说:“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一则说明少阳病多为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形成少阳病;二则说明少阳病除了少阳中风、少阳伤寒的经表证以外,还有经表证和腑证同时具备的少阳病柴胡证;三则说明少阳病主证与柴胡类证的主要表现类同,暗示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与少阳病的包容关系。
综上所述,少阳病证候与柴胡类证重复,而柴胡类证又不独见于少阳病,所以将柴胡类证放置在太阳病篇,故在少阳病篇就略而简述了,这也是汉代行文简朴的一个明显例证。
尽管少阳病篇其条文简略,但却表述了应该具备的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学习少阳病篇少阳病证候内容时,应结合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证候,方无遗漏。
少阳病病位并非半表半里
·《伤寒论》中“表”的概念均是指“太阳”或者“经证”,而“里”的概念则随证候之不同而不同。
·“半表半里”可作为少阳病主证症状表现的表述,而不能作为少阳病的病位来概括少阳病。
“太阳病位在表,阳明病位在里”是大家所公认的,也符合《伤寒论》原文意指,而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的说法,不仅不符合原意,也缺乏可信的理由。
少阳病位“半表半里”之说是错误的
自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提出“半表半里”之后,历代医家多有承传者,但持否定意见者也不在少数。成无己依据的是第148条“……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按照原文,“阳微结”这个证候的“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属于表证,而“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属于里证——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是为“一半在里,一半在外”,这是阳微结的证候特征,是症状表现的位置归属,而不是病理病位,更与少阳病无关。
将“阳微结”与少阳病等同起来,主要是因“可与小柴胡汤”一句原文引起。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少阳病可归属于柴胡汤证,但柴胡汤证不一定都是少阳病,使用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包括少阳病在内的很多种疾病,当然也可以治疗“阳微结”证。
不能因为“阳微结”用小柴胡汤治疗就成了少阳病,并因此便推断“阳微结”症状“一半属里,一半属表”是少阳病病位的“半表半里”,这显然是混淆了病证的概念。
表里的概念是相对的,非表即里,非里即表,没有半表半里之说。即便是一半症状属表,一半症状属里,也不代表病位是半表半里——半表半里的提法具有概念性错误。
《伤寒论》中,表里相对的概念在不同位置有不同所指,如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是以太阳为表, 以阳明为里。第93条:“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以太阳为表,以少阴为里。第128 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是以太阳经证为表,太阳腑证为里。第157条:“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是以太阳为表,胸中停饮为里。第168条:“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是以太阳为表,以太阴为里。
可见,《伤寒论》中“表”的概念均是指“太阳”或者“经证”,而“里”的概念则随证候之不同而不同。
“半表半里”可作为少阳病症状表述
“半表半里” 的提法来自原文第148条,指的是“阳微结”证的症状一半属于里证,而另一半属于表证,其“表里”“里外”的概念是证候的症状表现,并非病理上的实质病位,而且条文中提出的“表里”“里外”概念,是指症状的归属。
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的经证、腑证均有明确的证候表现,而少阳病的经证伤寒、中风证候表现也很明显,但腑证的表现并没有单独的条文或单独且明显的证候。
如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明显是属于用小柴胡汤治疗的少阳病证候,但其表现“往来寒热、胁下鞕满”属于经证,而“干呕不能食”则属于腑证。不管是属于经证还是腑证,也还都是少阳病。因此可以说,少阳病的“半表半里”可以是指证候的症状一半在经表,一半在腑里。
从症状表现的角度,可以将少阳病的主要证候称作半表半里证,且其表里也只是经、腑相对而言的,与第128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的经证、腑证相对而称为表里类似,但与《伤寒论》中其他的以太阳病为表,其他经病为里的证候概念不同。
所以说,“半表半里”可以作为少阳病主证症状表现的表述,而不能作为少阳病的病位来概括少阳病。
少阳经居中但不能说是“半表半里”
根据十二经络在人体体表四肢的分布,太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后面,阳明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前面,而少阳经则居于中间。然而,这只是经络的分布位置,并且非常明确地表明其是居于中间。因此,从经络分布来看,前就是前,后就是后,中间就是中间,不能是半前半后,亦不能说成是“半表半里”。
依照研究《伤寒论》的开阖枢功能理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枢”居于开阖之间,才能够枢转。所谓枢转,是指向外可以转递给太阳,向内可以转递给阳明,所起到的作用是转递功能。“枢”是指枢机功能,并不是少阳经所处的位置,所以不能说少阳的枢机作用是半开半合,也就更不能说其是“半表半里”了。
按照伤寒病传经理论,所谓的“三二一传”,是按照阳的多少,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阳病传给阳明,阳明病传给少阳。但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临床上,断然没有阳明病传给少阳形成少阳病的明例,即“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如果是依据“三一二传”的传变方式,则是太阳病传给少阳,少阳病传给阳明,临床上此类例子倒是不少见,但同时太阳病更容易且更多的是传给阳明,这说明三阳病的传变是一个平面传递的层次,而不是一个线性传递的层次。
因此,从病理传变的角度,少阳病不可能传递给太阳,但可传递给阳明,也不支持少阳病病位为“半表半里”说法。
本文来自:梁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