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一串
问题串一串
——十二周给校长的回信
尊敬的周校长:
您好!
您在本周给教师的信中提到了“问题”这个关键词,我想,生活中最不缺乏的,肯定少不了“问题”了。幼童的十万个为什么,学生的学业困惑,教师的如何传道授业,医生面对的疑难杂症……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的人,总是逃脱不了问题的“怀抱”,有可能还是马不停歇的。这份“亲密的拥抱”是甜,是酸,是苦,还是辣呢?
问题围绕着我们的存在形式大概可以分为几种吧,一种是未曾被发现,尘封似的呆在某个角落;一种是被提出来却不再被关注,暂时各处各室;一种是无法和平共处,正被“攻打”;一种是得以解决,重获安宁。问题的解决太能彰显个人或团队的能力了,几乎所有人想看就能看得见。然而,事实是未必看得清呢,看得到的是结果,看不见的才是形成解决能力的关键储备。那么,看不见的是什么呢?是本源。真正要解决问题的,恰恰是需要追根溯源的。寻找本源,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坚持初心、不轻言放弃,才有可能采摘胜利之果。问题的提出者的视角,与本源是存有最初的关联的。提问者或许一脸茫然,或许无所适从,甚至无可奈何、无能为力。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问题,是他或她提出的,那问题解决与否,提出者的那一票是至关重要。
宝宝清晨起床第一刻,把前一天晚上被妈妈趁自己睡着收拾利索的宝贝们倒腾出来,恢复自己原有的“杰作”。此时,宝宝委屈巴巴、郑重其事地质问:“妈妈,你为什么把乐迪、小黄鸭、章鱼模具都放进抽屉了?”妈妈见状,蹲下身,伸手抚摸宝宝脑袋瓜儿,轻柔地回答:“妈妈还以为乐迪、小黄鸭它们也要回去找妈妈,妈妈就在你睡着之后帮你把它们送回去。昨晚它们是不是答应住在你搭建的'房子'呀?它们的妈妈是不是也同意呀?”宝宝不明就里地回应了个“是”,随后,继续小声地啜泣着。妈妈爱意满满地给了宝宝一个拥抱:“哦,原来是这样,那你下次记得告诉妈妈你们的约定。”“好!”宝宝点点头,“我会记得送它们回家的。”妈妈和宝宝一起进入到了“玩具该不该收拾起来”这个问题营造的故事王国。妈妈以为自己的整理解决了散乱的问题;宝宝的质问则是说明问题没有得以真正解决。看来,问题属狡猾的狐狸型的,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需要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提问者提出的问题也是找到真正问题所在的一环。
您在信中举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提问者:一是自己本来已经有答案,提问只是想通过他人的回答来证明自己是否正确;二是提问者自己还没有深入触及问题,急于想知道解题步骤;三是提问者在解决问题中,遇到了新的问题,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是好?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问老师们会选择哪一种提问?面对他人的提问,相信和所有的老师一样,我们选择根据提问来进一步了解对方,或是继续以问题回应启发,或是会向对方的表达表示感谢。这可能是老师们总是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形成的共通性吧。怪不得有人认为,在老师眼里,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好的。我相信事实也是如此,虽然老师会免不了批评学生,但是更多时刻他们是在反思自我。批评的是错误不当,爱的是全部。那么,我们自己该如何提问,我想我自己惯来似乎总是如实把困扰自己的疑惑表露,我应该是连问题是什么也没找到,属于三种类型提问者之外的,或者也谈不上是提问者,只是一个表述者。越用心的表述带来内思的可能性也是会增大的。前年初次接手的班级,当时在我看来太“与众不同”了,我觉得处处是问题,最后可想而知,成为问题的就是自己喽。如果当时我会抽丝剥茧,我会慢条斯理,我会惊而不慌……
问题多了,确实会酿成事故,事故能否变成故事,是未知数。不过,如果我们把问题串一串,进入问题的故事王国;说不定一些问题串起来后就成为了糖葫芦,酸中带甜,甜中有酸,这滋味也是美妙。
祝您笑口常开!
学习者 虞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