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闽随笔:村庄不远 还有故乡梧桥

故乡,就在不远的农村。其实我的农民出身,一直隐藏着一颗质朴而且善良的初心,不象在外面的官场、城里的市场或渐远的情场……把这颗初心渐渐的抹黑、甚至绞碎,对官场,我曾经怀有一种美好的向往,但残酷的潜规则告诉我,平安过来真的不容易,留下万重山诗歌的'一声叹息'!而居住的石码古城,虽然多数市民有一种惺惺相惜的街邻关系,但是交换东西礼物时,你必须有自己拿得出的东西,'白居'城市又真的很难,要么有工作职位、有技术专长,甚至有自己的门面店,不然,城里就活不下去,每天·的柴米油,搭个三轮车……时时准备掏钱或涮手机,这颗质朴的初心,虽然不一定变得皮厚心狠,但是'交换、买卖'肯定是必然的选项,习惯就造成了一种习侩气!逃脱不了城里的生天,挥之不去时而隐现的那祖上的故土一一村庄,父母亲虽然不在了,但乡里乡亲,脸面还是很熟悉的……

世间最美好的回忆,常常联系到故乡村庄,犄角旮旯映出大集体时代共享精神,而小时候的无忧无虑更是一种进城农民子弟的情结,当年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发生在村庄,他笔下的闺土也跳然于《故乡》或《社戏》里。虽然,沈从文写的著名凤凰古城散文《边城》,十有八九是是农村旧事,如《鸭窠围的夜》、《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阿金》等等,没有脱离村庄。'英国诗人库柏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外国人也向往乡村,究竟是城市更好,还是村庄好呢?现实却明明白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国务院参事、作家冯骥才透露,我国自然村落10年前360万个,如今点剩下了270万个,每年大约有1千万农民进城,50年内中国6亿农民会变为市民,270万个旧村庄可能会逐渐消失……空心化或被城市化改造。然而,进城的农民兄弟,首先面临一个生存问题,靠啥本事在城市谋生,需要有房子居住,有职业收入,有生活保障……除此之外,他们可能需要面临一个问题,习惯的转变与文化的涵接!

村庄的叫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条文化之根很长很长,作家刘平说'村庄是农耕社会的基本组织,承载着太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碎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一个失却精神家园的城一代,比如我,有时是很痛苦的,毕竟城里没有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只有赚钱消费的机械分秒,城里人讲的是硬性的法律条文,缺失了比法律更有包容性的软文化道德!一种淡水鱼基因的人种,放在咸涩的海里,需要完成自我蜕变,而且是对质朴与善良的包装,或者说需要换几层皮来面世!

洋装虽然穿在身上,我心依然是农民的心,上周回到家老家,遇到一件事,老邻居溪忠叔很高兴请我去他家泡聊,其夫人阿花婶一开口就说'我和你老姆五六十年都很好,没有吵过架!而近邻阿宣讨来的儿子,用微信举报我的楼顶板搭建,被执法人员拆了,亏大了,亏了二十多万,那阿宣三番二次来赔罪说事……',说实在,在安置的套房顶搭建,城里是违法的,问题是举报者的父亲感到,事弄大了,养子与邻居结梁子,在农村是一个大忌,乡里乡亲的相处的感情没了,以后三代子孙可能不好玩了!

所以,一而再上门赔罪!也很正常!

其实,留在故乡梧桥的乡亲,尽管旧的村落还在,但是村外的5千多亩水田农地已经全部被蓝田开发区征用了,无田可耕、无菇可种、无猪可圈……出租房子,开店做生意或在工业区打工,随着梧桥村变成街道办事处,一千二百口梧桥社人,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漳州市民,而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受多种新的规矩拷问,法律意识正在增强,这也是一种进步!以前美国电影里一句口头禅'有事,找我的律师!'可能变成这里未来生活的写照!以前,总是有人讲'家里是讲感情的'意思是道理讲过多无用啦,那么梧桥村里邻里关系,却是讲道理加点讲感情处事,打官司上诉讼对簿公堂的事极少,现在因为拆迁安置到新社区,开始讲法治了……上一次,回老家,社里人拉我进了一个社里治安群,希望我转一些实用法律知识的贴,我向群里推荐《学点法律》微信公众号,很受欢迎,不经意发了一下红包,马上招来反对……因为,社里的治安群,实际是一个群防群治的社群,遇到小偷或抢劫、火灾、纠纷等突发事,大家都一齐行动,容易解决问题。当然,这也是被梧桥城市化造成的,当各地外来人口齐聚梧桥租房子、在工业区打工生活,本社村民与外来难免发生冲突,有一次,有个村民与外地租户吵架,那外来微信一招呼,不一刻来了50多个同乡,村民在'冷暴力'围观下只好'服势'。吸取那次教训,梧桥社平安群开始设立,并且有一刻15分钟招呼300人的功能,其中武术队员上百人……'围观'造势,属于在法律上不好确定的举动,以夷之技制夷吧!老家人,也知法也学法,而且用得很到位!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

(0)

相关推荐

  • 散文 ‖ 追寻丰收季里的乡愁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追寻丰收季里的乡愁 安徽 支立明 秋风飒飒,丹桂飘香,故乡秋收正忙. 时令已至中秋,故乡的空气中氤氲着月饼的香甜,弥 ...

  • 周长行原创散文丨让故乡走向远方

    让故乡走向远方 文/周长行 想回老家定居多年,真正开始拾掇老屋老宅才是近期的事情.故乡"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把危屋破墙翻新换样,这样一来,我才下定决心回去将残垣断壁和那座几乎塌架的 ...

  • 散文||故乡的河

    故乡的河 电影<小村之恋>的插曲,"弯弯的小河 青青的山冈 依偎着小村庄  蓝蓝的天空 阵阵的花香 怎不叫人为你向往."邓丽君美妙的歌声,把我带进一个美丽的意境中,我不 ...

  • 散文《故乡的石桥》菲馨春子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故乡多桥,清一色的石板,单孔的,三五孔的,散落在河湾港汊,掩映于两岸绿荫,勾连着村庄,勾连着外面的世界. 清晨,放眼望去 ...

  • 南帆:当乡村成为“故乡”,是否还能盛放我们的乡愁 | 此刻夜读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月洲.林浦.赵家堡.五夫里.石井.闽安.尚干.琴江.螺洲--当学者.作家南帆行走在这些福建的村落里时,他形容自己的心情是" ...

  • 冷小勇:故乡的村庄【诗歌|文友佳作推介】

    作者简介 冷小勇,男,陕西省大荔县高中语文教师.侠义与柔情相济,率性与理性并存.一首<自嘲>聊表心志:深陷俗世奔波苦,心有桃源心自安.喧嚣红尘知音少,诗酒相伴是红颜. 故乡的村庄 文/冷小 ...

  • 梧闽随笔:梦里的水乡 湘桥

    在漳州东效,有一句民谚叫'有湘桥富,也沒梧桥厝',说的都是我的故乡故事.清朝顺治年间,因为迁界禁海,我的前廿世祖郑思美公从石码大埕,迁往云洞岩西麓梧桥这地方拓土开基-原先走南洋的月港商贾大贩'海上马车 ...

  • 梧闽随笔:会'狂奔'的母亲

    老石码赶圩记 天宝,那边的人味,有点老家梧桥的记忆,过去的赶墟-我经常随父母去,无非想吃一碗鲁面- 近似,赶墟卖龙眼的父亲 10岁那年,我与5岁的小弟争着跟母亲去赶赴龙文小港墟,为了出售前几天剥壳的1 ...

  • 梧闽随笔:林语堂 同是农民的儿子

    林语堂大师的父亲是位牧师,但他却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英国诗人库柏说过'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既将耳顺退休的我,这辈子最幸运的感觉,莫过于出生在乡村,当了农民的儿子-庄子云:'人法地,地 ...

  • 梧闽随笔:活成一棵树

    这是两煌学弟发的,这一棵老樟树,因为树大招风,也许年份太老-不免被电闪雷劈,然而它却活了下来,天空中已经没有它枝繁叶茂的英姿,毕竟它曾经伸长过-枝干被掏空了,仅仅剩下两片皮,因为它的根深深地扎在黄土, ...

  • 梧闽随笔:也是'无忧果' 杨梅

    每年杨梅熟的时候,表弟总是来电话摧促,今年也不例外,虽然杨梅价格大好,每斤有20多元···不似当年驻村九湖荔枝海,听惯了一句民谚'荔枝青,妮奶奶,荔枝红,不认人.'意思是荔枝未熟时,逢人总是热情招呼来 ...

  • 梧闽随笔:南靖龙山 也有'世外桃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500多年前陶渊明写下的诗句,成为许多现代人的向往.拥有一方山居,暂别都市喧嚣,寄情山水之间,何不快哉! 南靖龙山竹溪'大易山庄'沈杰斌贤弟的一组照片 ...

  • 梧闽随笔:竹溪 也有'桃源梦'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500多年前陶渊明写下的诗句,成为许多现代人的向往.拥有一方山居,暂别都市喧嚣,寄情山水之间,何不快哉! 南靖龙山竹溪'大易山庄'沈杰斌贤弟的一组照片 ...

  • 梧闽随笔:怀念 朦胧诗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晴,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改开那个初期的'愤青',顾城离开祖国,出去了外面的世界,他的黑眼睛在澳洲新西兰,开始的时候,好象很美好,你看<门前>:'草 ...

  • 梧闽随笔:坪水畲村,山哈的乐园

    '吾心安处是吾乡' '富在深山有远亲' 41年老同学聚首华安高安,中为华安同学黄其中,去过23个国家- '高安深山里,吃苦沒人知.阿姆呀,咸鱼呀干,请寄一斤来···',七十年代漳州来高安知青,编的一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