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3、典故的赏析

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千百年来,我们赖以诗歌而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典故。对诗歌中的典故的赏析,是读诗的基本要求。若是遇上含有难识的字和难懂的意义的典故,我们自然知道去查找探寻,无需多言。然而,对于字面上一看就认识、一看就似乎懂得的一些典故,最易导致忽略或错识,不容不言,如:

(1)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池》)

此句带来对整首诗的观感常常是:千家万户开门,无非为了让区区送荔枝的驿吏通过,触目一片扰民景象。问题就出在对“千门”这一典故不知。《汉书·郊祀志》“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三辅黄图》“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可见,千门本意指“建章宫”,因其宫毁于新朝王莽,故而这里引申可泛指“宫殿”,杜牧“长安城外绣成堆”即是取句于《三辅黄图》“长安城外”。至此,山顶千门次第开,乃是唐王朝宫殿依次打开,是否扰于民事,诗中未有明示。

(2)“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大难不死,贬于黄州,生活窘迫,居然还在赤壁故地想着远方的美人?其实“美人”亦是典故。

“香草美人”皆出自屈原。屈原以大量的咏叹,让香草得以君子化,美人得以理想化(今多认为美人意指“君王”、“屈原本人”云云,其实“君王”也是心中的理想,“自己”也是心中理想化的自己,“君臣之谊”、“美政”等等,莫不如此),苏轼沦落黄州赤壁,与心中的理想天各一方,是故,下文“洞箫呜呜”而起。

缘于屈原的“美人”意象,历代效之不疲,乃成典故。

晋陶渊明有赋名曰《闲情》,隐逸如五柳先生,竟然一反常态,在作品中对一绝色佳人日思夜想,铺排赞誉有加。对此,陶渊明的超级知音昭明太子也难以忍受,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余素爱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倘若萧统从“美人理想”来看靖节先生之作,可释怀矣!

以上2例,足以引起我们对诗歌与典故关系的细思。其实,识典并不仅仅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典故而已,也不只是知道典故的大概内涵而已,而是要思考典故的涵义和使用者作品的关系,比如:“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岳飞为何像蔺相如一样怒发冲冠?这里并不仅仅是发怒的表象,而是强秦之于赵国的威胁的忧国爱国与强金之于宋朝的威胁的忧国爱国的通感。

几千年无断层的文化积累传承,使得华夏的典故灿若繁星,这是很多国家所羡慕的——国人区区几个字的组合,就能带来意味无穷的表达。我们既然蒙荫前人,绝不该把典故当做一种负担。识别典故本是乐趣,而使用典故更是趣之又趣,因为从使用中感受典故之趣,甚于诵记典故之趣万万。故,本诗话下面重点谈用典。

(三)关于诗之典故的使用问题1、用典手法刍论:

关于用典手法,自古专用名词甚多,诸如“直用、引用、明用、化用、袭用、借用、新用、正用、反用、暗用”等等,这些名目因层面、角度不同,内涵多有交叉,很是复杂,本诗话大致梳理,据如下图:

一般说来,直用、明用之正用、引用典故是常格,乃属入门;反用典故较难且不易于经常施用;唯有化用典故,可以于明用中逐步变化、点化(袭用、借用、新用),一旦 “化”到极致,使用典故可到令人不易察觉的境界,好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倘若视为无典读之,诗味亦在,然一旦读出该典,顿时倍感诗之含蓄蕴藉、回味悠长,此即所谓暗用典故。下面分别举例讨论:

直用(引用、明用、正用):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庾信《拟咏怀其二十六》)

直接明白引用“李陵别苏武”、“易水送荆轲”、“楚霸王《垓下歌》诀虞姬”三个典故,而且均为正面使用,不改其意。

直用(引用、明用、反用):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句本为“世上新人赶旧人”,说的是社会历史变革中的新老交替、更新前进。著名主持人吴宗宪反用之,变成了社会历史变革中新老倾轧,恶意竞争。这里的反用,是在直用基础上产生。

化用(暗用、正用):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前赤壁赋》)

此处坡公七十九字,化自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而其意不变,属正用。倘读者不知李白句子,苏赋之意不阻不涩,是为暗用。

化用(明用、反用):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此处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遊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但是意思上,与《招隐士》相反。

袭用(化用、明用、正用):

“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明白沿袭使用陆游《马上作》“一枝红杏出墙头”,正用原意。由此可见,袭用相对于引用的一成不变,略有改动。

按:引用虽为常格、袭用虽属最初步的化用,然其体用不可小视,宋代宋祁《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可为一证: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这首《鹧鸪天》原创不多,通篇主要引用、袭用李商隐《无题》及《后汉书》中的“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句子而成,但是正是这首词,留下一段“抱得皇帝的美人归”的千古佳话。事见《花庵词选》:

子京过繁台街,逢内家车子。中有褰帘者曰:“小宋也。”子京归,遂作此词。都下传唱,达于禁中。仁宗知之,问内人第几车子,何人呼小宋?有内人自陈:顷侍御宴,见宣翰林学士,左右内臣曰,小宋也。时在车子偶见之,呼一声尔。上召子京从容语及。子京惶惧无地。上笑曰:蓬山不远。因以内人赐之。

(0)

相关推荐

  • 何为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五)

    借用(化用.明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 周公与王莽二典,并非白居易所真正要谈论的,而是借此两典,引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六)

    反用(明用) "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这首偈语,是针对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灵镜台,时时勤拂拭,勿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七)

    再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李壁<王荆公诗注>言"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九)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 评定孟浩然诗风之清淡,由来已久:杜甫<解闷十二首>言:&quo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第二部分 下面本文重点以众所周知的<春晓>和<过故人庄>为例分析说明孟浩然的暗用典故. <春晓&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一)

    (五).用典之忌 其一:忌冷典.僻典. 用典的目的是精炼而省力,且留白供读者思考,甚至让读者加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如果用冷僻典故,效果则背道而驰.诗可含蓄,不可阻隔,写诗写到"无人会得凭阑意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二)

    三."误品先缘识字差"之再一个层次的识字问题--弦外之音:双关 (一)双关与诗味 本书这里所言"双关",不仅仅是常规修辞手法层面的双关,而是拔高之后指向诗歌的属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三)

    (二)诗之典故的认识问题: 1.典故与替代字 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很有名,其言如下: "炼句下话,最是要紧,如说桃,不可只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二)

    首先,诗之为诗,在于其独有的形式与意味.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曾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谈其诗歌理论的中心思想之一:即"诗味".就语言形式而言,杨万里认为诗要有诗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