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青纸,库瓷青

瓷青纸又称磁青纸,明清文人多将其与宣德瓷并列为明代宣德年间( 1426-1435 年)所产。清·饶智元《宣德宫词》有题明宣宗御画诗:“画笔通神造化俱,万机多暇自欢娱;素馨十幅磁青纸,摹出西山霁雪图。”是用靛蓝染成,因色泽新鲜时与宣德青花瓷相似而得名。

以明清时期所制者最为讲究,如用作书写、装帧、印刷的「笺纸」,是由宣紙加工而成的工艺美紙,品种多样。唯瓷青纸更与別不同,其加工特殊,后世不能完全仿制,可谓稀珍。

瓷青纸最早作为抄写经书所用。考古发现的众多经书皆为写在瓷青纸上。

唐·李肇《翰林志》(成书于 819 年)载:“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青词又称绿章或青辞,唐·李贺( 790-816 年)有《绿章封事》诗,自注:为吴道士夜醮作。 说明唐代已有用青色纸祭天的宗教习俗。隋唐时期佛教在我国风行,众多善男信女以抄写佛经来献佛,称为敬舍或供养,于是出现了上述众多出土的瓷青纸写经被发现;也许这些纸在当时并非名为瓷青纸,而是敦煌学者与考古工作者认为它们与现在瓷青纸类似而称之。

瓷青纸又名绀纸、碧纸、绀碧纸、绀青纸、青藤纸、碧楮纸、鸦青纸等,被称为磁青纸则见于明代。

明代瓷青纸与唐宋时的青藤纸、碧楮纸、鸦青纸等均为大同小异、一脉相承的染色纸,皆为靛蓝染色纸。一般较厚重,可分层揭开,并染以靛蓝,因其色如瓷器的青釉,故称为瓷青纸。

除了上述被称为瓷青纸的出土藏经之外,历史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报道的金银书写经在宋代已传至西夏与大理国,而所称纸名不同。宋·郭若虚《图画闻见志》记载高丽使者来中国,私觌折叠扇用鸦青纸;鸦青纸色蓝黑如鸦羽而有光泽。

以此对照日本三井文库所藏《维摩诘经》的瓷青纸已成为黑色,与绀纸类似。西夏文写经呈紫青色,可能各地所用植物染料不同,有的染料随藏放过久而氧化使颜色加深。

库瓷青为清代帝王定制瓷青纸,色彩沉郁、雍荣、大气、典雅,帝王多以此纸以金墨书写佛经,为公认最恭敬之举。

磁青纸的蓝色来自于靛青,《荀子劝学》中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第一个青字,指的就是靛青,而蓝则是用于制作靛青的染料植物统称,在古代许多染料植物中,蓝不仅应用最多,用量也是最多的一种,东周末期的楚国还设有专职管理靛青生产的职官“蓝尹”。根据现代植物学分类,可生产靛青的蓝靛植物大致可分为4类,而中国古代磁青纸的靛青来源,应该是生长在长江沿岸的蓼蓝,这种植物远从《诗经》里就有记载,其茎叶中含有木蓝素,经由长期发酵,由糖与稀酸作用游离出酚后缩合成靛,这种提炼制取靛蓝的过程被称为制靛或制蓝。至于磁青纸的特色,明朝屠隆的《考盘余事》与项子京《蕉窗九录》里都提到过“有磁青纸,如段素,坚韧可宝”,说明这种纸是种强韧的纸。不过,纸的韧性应该与制纸使用的纤维种类有关,与蓝靛染料没有直接关联。

明朝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万历20年(公元1592年)时,磁青纸值一钱银子,而当时一钱银子可买2瓶烧酒,不然就是白面10斤或铁钉5斤,而且比起一般纸张都以100张计价相比,磁青纸可说是当时最贵的纸了,往往成为王侯公卿、富商巨贾、文人名士所收藏的“顶级”写经纸。

线装书的封面及封底多用瓷青纸、粟壳色纸或织物等材料。

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线装书的出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装帧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至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瓷青纸是越来越难见到了,物以稀为贵自然是硬道理!网上见到有人在拍卖,

说是故纸,但颜色各有不同,很难断定就是明代的故纸还是如今用化学靛蓝染色仿制品。元月在北京参加非遗生产性保护大展,得到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乾隆年间的库瓷青,也就给了我3×20公分大小。那个颜色的纯度,光泽都是给人以震撼的。深沉的靛蓝透着紫光。他们希望我能够还原原貌,我试了几次,还远远不够

对于传统技艺,我是一直怀有虔诚之心,有一个“必须”的原则:一定要恢复全貌、原貌,对于毫无任何史料可查的现代,要复原库瓷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既然这个责任落在了我身上,那就义无反顾的要担当。路很长,但已经选择了,就不怕难,朝前走就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