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铁梁桥 | 时光的河入海流,胜景消失在尽头

没想到数年前拍过的照片会成为遗照,更没想到空谷幽境中的铁梁桥躲过了千百年岁月的侵蚀,却终究没躲掉人为暴力维修。
时光的河入海流,胜景消失在尽头。
这是何其悲哉的故事。让人不胜唏嘘和怀念,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有些失去了就是永远的失去了。
2015年国庆,我与几个朋友前往晋北访古。友言说忻州伞盖有一铁梁桥传为唐代所建,桥身上有美人鱼雕刻,甚是稀罕。听其言,向往之至。于是在看完阳曲大王庙后,直奔伞盖,寻觅这个远在深山峻岭之中的古桥。
奈何此地并不好寻。租车大叔又极为不耐烦,总嫌我们从忻州市区一路租到这里,给的车马费给的过低,言语之中颇不耐烦。我们在问了数个老乡以后,才于崇山峻岭间的伞盖寺旁寻得此桥。中间还遇见了一个乡村小桥,差点误以为是铁梁桥。

偶遇的问路人,岁月侵蚀的痕迹,风尘一样的刻画在脸庞。晋北人淳朴之极,让不但爱那片土地,更深爱哪里的人们。

几番周折之下,于中午时分到达伞盖寺。此寺庙原名“西岩山智门伞盖寺”,又名“青松伞盖寺”,因青松覆盖,其形如伞,故名。据载:伞盖寺系唐末五代的后唐初年所建,坐西向东,红墙绿瓦,远远望去如碧海高出地面,又像烟云降落长空。忻州古八景之“伞盖青松”便是此地。

不过此寺已是重建之物,并非我们此行的重点。我们的目标是寺侧幽谷之中的铁梁桥。此桥横跨于一溪谷之上,流水早已荡然无存,唯余桥依然。 忻州文物局网上讯息指出,桥为金元建筑,跨度13米,桥宽4.6米,失高6.3米,桥头有石狮两对。全部用整齐的石条砌成,桥内横穿两根8厘米见方的铁梁,故称铁梁桥。

传此桥年代为唐代不确。估计是因为误认为和伞盖寺同时期,故谬误为唐代。根据史料记载,初建的可能性比较大。现存的桥体应该是金元重建,明代重修。首先桥体上有至元十七年的重修题记。可见,至迟在至正十七年,此桥应当存在。其次,桥上护栏石柱上有题记:明嘉靖四十二年岁次癸亥三月中旬吉日补修。仔细审视桥上的雕刻应当是明代作品无疑。石栏上采用的均是浮雕手法,有“孔明抚琴”、“三顾茅庐”、“关公战吕布”等历史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但是便观桥体上的雕刻,金元之风扑面,和原平普济桥如出一辙。

桥身上的雕刻,“美人鱼。此雕刻为余数年访古之仅见。

桥的发碹形式,每层石块都是纵向排列(顺着桥身走过的方向)。

此桥咋一看似为单孔石拱桥,其实不然。仔细查看,两侧均有副孔。此种形制非常古老,和梁思成所记安济桥的形制非常相似,隋唐建筑之风扑面而来。

散落在四周的雕刻构建。

明代题记

元代题记

明代有《伞盖青松》诗一首云:“寺傍山阿殿阁重,童童如盖荫青松。桥登彼岸歌金涧,泉涌灵岩漱石淙。….”可见,当年欲望伞盖寺,并先过此桥。而山谷泉水叮咚,可谓一方胜景。欧阳修《醉翁亭记》之景象: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想来与此地相比,也不过如此。只可惜,泉水早已干涸。伞盖寺也已无存。唯一能够追忆的一丝丝印记,遥想“桥登彼岸歌金涧”的铁梁桥,也已消磨殆尽。
铁梁桥旁有一块碎了的石碑,上面刻着:铁梁桥,历史古迹,重点保护,XX人民ZF。
而保护的结局呢。是下图:

山西省忻州市庄磨镇连寺沟村铁梁桥修复后的状态。刘继长 摄

修复后的桥面

离开伞盖铁梁桥,行车回程的路上,一闪而过的是一座古戏台,粗看为明清建筑。不知道他是修复会是怎样?

希望不要每每走到消失的尽头,才追悔莫及。

谢谢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