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两岸:戊戌孟春豫晋秦行纪(下)
——史记韩城,五陵闲云
史记韩城
出河津,上高速,越龙门,大河一侧的韩城便在眼前。
中国叫龙门的地方蛮多,窃以为韩城龙门方才是正源。车过龙门大桥,目之所视,孟春之际的黄河水平静舒缓,波澜不惊,远方雾霾沉沉,与黄河之水正好水天一色,气象浑厚而深远。
由此地朔游而上4公里许的秦晋大峡谷中,有一“石门”,才是真正的龙门。 龙门两山屹立,河出其中,上宽百步,下泻千里,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故称龙门。这里流传着美妙的神话传说,最有名的是“鲤鱼跳龙门”,可谓家喻户晓。 《埤雅·释鱼》记载到:“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三秦记》上说:大鱼集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
鱼跃龙门,化而成龙,个中艰辛恐只有鱼能体会,他们或死于激流险滩,或冲流的毫无踪迹,尸骨无存,仍前赴后继,逆流而上。
鱼尤如此,人何以堪?只有不断的在逆境中奋力前行,虽不能成人中龙凤,也不愧人间走这一遭。
韩城史迹,蔚为大观。老白和落落之前来过韩城,此行属查漏补缺,我则和潘潘初访此地,也算了却了多年来对韩城的向往。我们一行四人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在老白、落落的带领下,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若干省市县保,从战国魏长城、大汉司马温公墓到宋元明清木构,彩塑壁画,博物馆、遗址区,逐一看过,虽然走的腿疼,却大饱眼福,幸福满满。
韩城元代建筑最为精彩,其建筑数量庞大,相似度高,区域特点明显,是研究和爱好古建筑必去之处。普照寺文管所的领导告诉我,韩城元代建筑占全国80%,此言或有夸大,却从侧面显示出数量之多。据好友晋王(中国国保博客)实地踏勘和综合各方资料而言,大约有三十四处左右,具体如下:
象山村紫云观、吴村普照寺、苏村高神庙、西原村天国寺、西庄村法王庙、寺庄村弥陀寺、薛村三圣庙、史带村大禹庙、北周原村大禹庙、梁带村大禹庙、昝村大禹庙、郭庄村府君庙、马庄村华严寺、杨村玉皇庙、下干谷村玉皇庙、西塬村玉皇后土庙、大孝义村关帝庙、柳枝村关帝庙、南潘村三义庙、阳山庄村三官庙、东泽村九郎庙、司马庄村九郎庙、王村九郎庙、庙后村二郎庙、芝川镇司马迁祠、城内彰耀寺及九郎庙、北营庙等。因为韩城人按照单体的建筑计算,所以总共约三十四处左右。
晋王是我的挚友,一起出去过多次。晋王是研究古建筑方面的专家,小僧望其项背,深深被其才学所倾倒,跟随他学到了很多知识,奈何天资愚钝,至今对古建筑仍一窍不通。此行主要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主,间或看了几个元代木构,大家如对韩城元构有兴趣,可以检索晋王博客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韩城古建筑除大量的元构外,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如韩城文庙规制十分完整,中轴线上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正谊明道门、明 伦堂、尊经阁等保存完好,中轴线两侧设有牌楼、致斋所、更衣室、碑楼、碑亭、东西庑、东西碑林、掌酒司、典库司、东西书斋等建筑。庙东西两侧还有名宦祠、文昌阁等附属建筑,并与庙内相通。韩城文庙利用层层递进的院落,按功能合理布置建筑,庙学结合,是研究明初地方文庙建筑的范例,国内同类文庙中难得一见。
韩城古城内除文庙外,城隍庙、北营庙、九郎庙、庆善寺等相距不远,步行可至,其建筑古朴,整个古城保存完整,堪比平遥,值得一游。城外周原大禹庙内壁画为明清遗存,西游记图绘制精美。党家村古建筑群规模宏大,站在山坡之上远观,民居鳞次栉比,排列有序,进村细观,更是一步一院,一院一景,乡土中国与传统村落完美结合,堪为山陕民居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的经典之作。梁带村遗址发现出两周时期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 新修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内展出了大量出土文物,尤以玉器最好,也值得前去。
当然,韩城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司马迁墓祠。
司马迁墓祠位于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司马迁墓祠建始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又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
司马迁墓祠现存元代重修的墓冢,及墓前祠庙建筑。祠庙正殿为寝殿,殿前为献殿,是墓祠核心建筑群。 此外,依山而建还有司马古道,牌坊等。韩城喜欢把野外的早起建筑迁建,上面提到的普照寺就迁移了好几个元代木构,这里的司马迁墓祠也同样如此。异地搬迁保护的“韩城模式”不敢苟同,失去原址的建筑,和新建何异?
司马迁其人其事其煌煌巨作《史记》想来不必多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知道照亮了多少人的前行的路。司马迁本人也以其坚韧的毅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中国。
而今漫步在司马迁墓祠长长的古道上,遥想司马公之过往,默背一遍烂熟于心的《报任安书》,深深的被先圣所感动,并激励自己,向前向前,勇往直前: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墓祠一侧便是汉扶荔宫遗址。据资料显示,此地土台夯土层鲜明,曾出土大量陶制圆形地下水管、残板瓦、带字瓦当、带字砖、空心砖等文物,其中一块方砖上刻有“夏阳扶荔宫令璧与天地无极”字样,尤为珍贵。 此宫为汉武帝行宫,没想到汉武帝与司马迁比邻而居,也是令人唏嘘不已。离开汉扶荔宫遗址,我们驱车南下,去往合阳、澄城、蒲城。还是我眼睛比较好使,正好路过魏长城遗址,发现漆黑的国保牌子,叫停了老白,算是又访长城了。
说起魏长城遗址,在本次旅行中并非第一次遇见。在新密的时候,我和老白就看了魏长城遗址。所以在路上,我查遍了韩城的名录,也没发现落落言之凿凿的所说的魏长城遗址。因此,我和老白一直认为韩城已经不存在所谓的魏长城遗址了。但是,落落一路上念念叨叨说,肯定有这个魏长城遗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落,诨名宜宾客,也是我的挚友,是国保当的资深领袖和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
他对刷国保向来十分用心,目前已经刷了1072个国保,当然这个数字并不是目前刷的最多的,超过1000处的也比比皆是,但是落落能够数十年坚持刷国保,坚持更新博客,资格老,人缘好,被国保dang门奉为带头大哥。幸运的是我的眼好使,在已经彻底放弃魏长城遗址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他。就这样圆满的刷完了韩城的所有国保,也算满足了国保dang落落及其追随着潘潘、老白的心愿。
一路寻塔
结束了魏长城后,我们继续赶路,开始寻塔之旅。陕西的古塔在全国古塔中排名第一,紧接着便是河南、陕西、河北、辽宁等地。此行主要寻访古塔为:百良寿圣寺塔、合阳千金塔、大象寺塔、罗山寺塔、精进寺塔、崇寿寺塔。中间还夹带合阳文庙、玄帝庙青石殿、澄城城隍庙神楼等历史遗迹。
百良寿圣寺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北十余公里处的百良中学校园内,俗称百良塔。塔建于晚唐,为密檐式方型多层砖构实心塔。千金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南天合园园内,系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县城槐里人康守己为补合阳文脉捐银千两而建,故名“千金塔”,是合阳现存四座大塔中唯一有确切建筑纪年者。大象寺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南杨家洼村,又称龙王庙塔、安阳塔,大象寺毁于抗日战争期间,仅存塔,塔前寺院遗迹清晰可见。大象寺塔建于宋代,为密檐式砖塔,实心,平面呈方形,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已超过5度。澄城精进寺塔位于县城东大街文化馆院内,因建于原精进寺院内而得名,是此行我最喜欢的一座古塔。
其间合阳文庙、玄帝庙青石殿、澄城城隍庙神楼也颇有看点。尤其是玄帝庙青石殿,石殿位于合阳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王村镇南王村西北,选址在大浴河东塬畔的一座土岗上,是国内少有的纯青石大型建筑。 殿为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殿门向南,正面刻八仙人物、麒麟等浮雕。殿门抱框升龙;券门正中上方刻一单龙戏珠,龙头在外,龙尾却藏于门楣之内,神龙见首不见尾,构思奇特。殿东、北、西三面刻老子八十一化生故事,是一部精美的石刻连环画。人物雕刻精细,神态生动,眉目传神。
当天,我们赶到蒲城,夜宿蒲城文庙前之旅馆内。旅馆四楼正好俯瞰蒲城崇圣寺塔,夜幕下的古塔非常漂亮。这天,我们也是四人旅行住宿的最后一天,次日看过蒲城五陵之后,就要各自挥手作别,各奔西东了。
五陵闲云
唐帝王陵二十余座,十八座位于关中,其中睿宗李旦桥陵、宪宗李纯景陵、穆宗李恒光陵、玄宗李隆基泰陵,让帝李宪惠陵等五座位于蒲城,故称“五陵闲云”。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李旦是高宗第八子,母亲为武则天,武则天废黜中宗李显后李旦即位,时年22岁,在位10年,死后葬于桥陵。唐睿宗桥陵地处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桥陵以丰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丰山气势雄伟,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四周诸峰环绕,山势巍峨,蔚为壮观。
桥陵列置的石雕由神道从南向北为望柱、麒麟、鸵鸟各一对,仗马五对、武将十对。东西列间距60米。其布局为:神道由南往北为望柱,位于乳台北30米。望柱往北28米处为麒麟,麒麟向北28米列置鸵鸟,鸵鸟往北29米为仗马五对,南北间距29米。仗马向北29米有武将十对,南北间距29米。另外四神门各列置坐狮一对,北神门外列置仗马三对,最南边一对距离阙址18米,东西间距70米,每对仗马南北间距17米。
景陵是唐宪宗李纯的陵墓。李纯(公元778-820年),顺宗长子,母王皇后。李纯始封广陵郡王,顺宗即位初被立为皇太子,永贞元年(805年)八月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28岁,在位16年(公元805 - 820年)。被杀后葬于景陵。景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炽山。海拔872米。景陵西3公里为桥陵,东19公里为泰陵。
唐惠陵是唐让皇帝李宪的陵墓,位于埔城县三合乡,西北距睿宗桥陵7.5公里。李宪为唐高宗李治及则天皇帝之孙、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李宪因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有功,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李宪病故后,唐玄宗念其让位之德,追溢其为让皇帝,以帝制葬于惠陵。
惠陵地宫目前已经开放游览,地宫内壁画为复制品,但陵内陆宫石椁却是原件。石椁上线刻异常精美,与壁画中描绘的大唐景象并无二致,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光陵为唐穆宗李恒的陵墓。李恒(公元795一824年),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太后郭氏。李恒始封建安郡王,元和七年(812年)惠昭太子死后,李恒被册封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李恒为宦官拥立为帝,时年26岁,在位5年(公元821-824年)。死后葬于光陵。其墓位于蒲城县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尧山之上,海拔1091米。景陵在其西南6公里处,桥陵在其东南13公里处。光陵依山为陵,周围20公里。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李隆基(685-762年),唐睿宗第三子,母亲窦氏。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李隆基时年28岁,在位45年(公元712-756’年),死后葬于泰陵。泰陵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北18公里的金粟山上。《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唐玄宗“亲拜五陵至桥陵,见金栗山岗有龙盘凤蠢之势,复近先莹,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762年,玄宗死于神龙殿。广德元年,763年)埋葬于泰陵。陵园东西长1680米,南北长1700米。
此行的最后一站便是玄宗泰陵。
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一曲《长恨歌》哀婉欲绝,凄楚动人。而今,泰陵安在,贵妃无存,生死永隔,那情比金坚的誓言只能飘荡在泰陵陵山之上,一曲为王朝的女人奏响的哀歌经久不衰,彻夜回响: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个王朝女人的悲歌,痛彻心扉。
五陵之后,落落自大荔返回太原,我与老白、潘潘再取道,重返神都,正好沿黄河两岸兜了一个大圈。晚上七点多,老白将我们送至洛阳后返回新密。我则与潘潘在神都夜宿一宿,次日潘潘游神都,回郑州,迂回至南京,再返兴化。而我则作别潘潘,坐火车南下南阳,至此结束。
与好友同游的日子总是感觉过的很快。
还未开始,便道别离。
期待再见。
注:唐陵有关数据资料参考窦志强博士论文《唐陵石雕的考古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