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成才的那些“差生”给我们什么启示?

【家教智慧 第554期】

自古以来,为学就有优生和差生之分。

古代科举时,能中举者方为优生,有官可做,才财可发,有富贵荣华可享;未能中举即为差生,世人会瞧不起,生活多贫困潦倒。

但古代状元有许多,真正青史留名者却了无几人;与此相对,恰恰是那些未能中举、被人视为“学习差生”者,历史上却多有留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老泉,可算是一个;中国第一本中草药大典《本草纲目》作者、药学家李时珍也可算一个;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可算两个;妇孺皆知的《聊斋》作者蒲松龄,当然也算一个;除此之外,唐朝诗人张继、贾岛、温庭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者,明朝的顾炎武,地理学家徐霞客……等等等等,悉数我们中小学时代,凡历史课本中提到的、地科学、文化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大多是没有功名的!也就是他们没有中过举,是为学上的“差生”!

不仅古代是这样,现代亦是如此。

著名作家沈从文,从小是一个逃学大王。“自从表哥教会我逃学后,我便成为毫不自重的人了。在各样教训各样方法管教下,我不欢喜读书的性情。从塾师方面,从家庭方面,从亲戚方面,莫不对于我感觉得无多希望……”这是沈老自己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所“坦白“的。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中学时期成绩平庸。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至今保留着两张郭老中学时期的成绩单。第一张是16岁时初中学习的成绩单: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植物78,英语9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平均79;第二张是18岁时高中学习的成绩单: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69,英语9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平均79.1。这样一张成绩单,按现在的标准,只是一个中等偏下的学生。

无独有偶,我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医学家屠呦呦,中学时成绩也不甚突出。在宁波时效中学,也保存着屠呦呦中学时的学习成绩单。学校老师说,当时屠呦呦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现代作家莫言,因种种原因,小学都没毕业,五年级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了放牛娃……莫言自己回忆说,“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在CCTV《百家讲坛》上红极一时的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我从小偏科,数学从来没有学好过。高中时代最对不起的是教数学的熊老师,经常被她追堵在操场上,领回去补数学。当时文科一个班28个人,综合成绩我从来没有进过前20名,一直是班里的尾巴。”

还有当今的传奇人物韩寒。其父韩仁在《儿子韩寒》一文中说,“他天资并不笨,但他的考试分数却一直没能跻身班级最好的行列,只是中间偏上一点,从没得过让许多家长引以为自豪的数学、语文‘双百’分。问问他,都说会做,包括做错的,也说会。当时我想,只要懂就行,在分数方面也就没有对他有很高的要求……”

钱钟书,吴晗、臧克家……如果想列下去的话,还有很多很多……

单看这些人后来的成就和名气,没有人会把他们和差生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在中小学时期,的的确确是“差生”,而且很多是非常“标准”的“差生”,甚至,有的差得令人不可思议,某些学科是一窍不通,比如像钱仲书,考大学,数学甚至是零分……

我说这些,并非想用“成绩越差越能成才”“成绩越差越光荣”的观点去误导当下的孩子。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其实只是这些名人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若是你翻看他们的成长史,其实这些名人都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有梦想,二是有专长,三是能持守。

比如作家莫言,梦想着要当作家。为什么要当作家?其理由让人听来可笑之极,难以放之桌面:“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娶石匠女儿当老婆。”这在当下我们不少人看来,根本不是梦想,而是痴想。可莫言就是为了这个“痴想”而喜欢上了读书,狂读书,到处找书读,而且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而永不放弃,永远持守着自己的“痴想”,为这个梦不断苦练自己的“写作专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自己的特长越长越长,以至于长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

可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考试分数高高,成绩科科优异,但很多却没有自己的梦想。所以,即便是天才,顺利地考上名牌,却可能也毕不了业;即便硕士毕业,留学归来,48岁仍不肯工作,还要“啃”82岁母亲的老;即便工作了,却也有不少像原江苏化学天才王庆根一样,虽然做世排行500强企事业的高管,领着高薪,却总觉得生活不如意而自绝于世界……

有人对恢复高考四十年来的状元做过跟踪调查,很多状元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事业中达到“状元”的预期,绝大多数沦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相反,那些非状元,很多倒成了叱咤世界的风云人物,像马云,李彦宏,马化腾,俞敏洪……

一个人没有梦想,便没有追求,凡事便没有动力,即便在外力推动下,将知识装进大脑,最终也将化为乌有……

因此,古今历史上“差生”成才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成功的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识,不仅要让孩子能考高分数,名位排状元,更要让他们面对美好生活,生成一个美好的梦想。教育的的作用,仅是帮他们守望梦想,放大梦想,让他们内心强大起来,生成强大的自我筑梦能力,让梦想带着他们飞翔……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