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弓:《彦和帖》解析
《彦和帖》(约1103年,米芾53岁)用笔丰富精妙,可归约为四个字:刷、跳、挫、留。先说“刷”。
米芾自谓“刷字”,“刷”都解读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那么,“刷”是怎样用笔呢?请看第四行。(图1)“给”字捺画中锋、“一”字侧锋,都起笔重、收笔重,行笔平拉,未见笔毫颤抖。“视”字起笔一点,侧锋尖入,收笔非常迅猛,按下就提起,左上一坨浓墨就是拉起的笔锋最后停留的地方,那么高。(图3)
这一点是起兴。接着又是侧锋横、折、竖,顿下,笔锋迅猛拉起,乘兴发力,拉得那么高;连着写撇。别人一般分两笔,这里拉起来连笔写,风樯阵马。“其”字更淋漓痛快,请用食指比着图2中的笔势写一遍,缠绕诡异!笔法稳、准、狠,无可挑剔。
下字“背”,请看月肉旁,粗看以为是两笔,中间两横另起笔,其实不然。中锋尖入疾下,迅猛拉起,比起笔尖还要拉得高,再横、折、竖弯钩,又拉起,逆入折下写两点。细看弯钩拉起的线,浓墨细线压在淡墨粗线上,一笔书,绝妙。(图3)
第四行“夌”字、第九行“耳”,笔势也都是刷。(图4)
米芾用笔“刷”,(1)多露锋逆入,或中锋,或侧锋;(2)笔锋平行,不是平拖,而是八面起到,因体势而动;(3)恣性痛快,不犹疑,不抖擞,无滞碍,点画线条干净。
第四行“背”字的下字“即”,淡墨而笔势清晰。起笔横折拐角处有一个明显的缺口,或戏言“破肩”,其实这是米芾独创的笔法。(图1)常式是横画末笔轻提重顿转向换锋折下,可这里笔锋猛提重顿,再重顿,看起来像是竖画起笔的切锋,有人释为“断笔”,有人释为另写竖,均不确切。实际还是一连笔,只多顿一下,转向换锋加力。在书法词库搜索不到合适的术语,暂且名之为“跳”。此帖中“芾”、“顿”、“尊”、“胜”、“纳”、“且”、“芭”、“视”、“背”、“国”诸字都有横折,皆为常式,“即”字是异式,可作对比。第六行“和”字的横折,也是一个跳笔,没有“即”字那么猛烈。(图2)“跳笔”源于横画的迅猛,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字,如“背”字、“彦”字,恰如《九势》说“势来不可遏,势去不可止”。
好事成双。“即”字右下还有一个跳笔。竖跳与右边卩 旁的连笔。常式是折挑一笔拉上去(图3),没有波折,米芾在折挑中多跳了一下,换锋加力。加力太猛,顿笔切锋非常凸显。《烝徒帖》中“功”、“皆”两字,都有跳笔(图4),可作参照。
大家熟知米芾的蟹脚钩,其实也是跳笔,与“即”字竖挑的方向正好相反,一个右挑,一个左挑。《虹县诗帖》中的“月”字的蟹脚钩,非常典型。横画起笔重,提得过猛,断了线,加力的地方是最后的一钩,常式钩挑不过瘾,再多跳一次加力,加重力。(图2)请用食指比着“月”字的笔势临一遍,体验一下米芾挥洒时的淋漓痛快中的节奏和韵律。
米芾用笔“跳”,(1)在横折、竖挑、竖钩等处,转向换锋加力,顺体势而动;(2)多连笔书写,笔锋不离纸,少数离纸,出现断笔(如“蒙”字的冖的第二笔,见图4);(3)有强烈的节奏感;(4)激情的自然表现,有些许的理性选择。
米芾笔法“跳”是说折笔,“挫”是说转笔,一方一圆。第四行“背”字偏旁“北”,三个逆翻挑笔非常精彩,在方圆之间,笔法没有“跳”,只有“挫”。“候”字上头的点,就是迅猛的一点,从长竖脚底拉起来,拐弯重力顿下又绞锋奋力挑出,接着反旋写下横。“试”字的言字旁,接上点绞挫后写短横。最精彩的是“彦”字,撇画反挑拉起,请看挑与接的两个浓墨的尖尖,多么精准,再看淡墨连续五个左右绞转的挫笔,左旋右转的墨色那么迷人,与左撇对比,体势和谐,神采飞扬,堪称字势的极品。
我们都知道“绞转”,这是重要概念。有些笔法是“绞挫”,关键在“挫”,行笔速度快、转急弯,猛力一下一上绞锋。米芾《珊瑚帖》中的“题”字,右上凌空取势落下的横,挫。《临沂使君帖》中的“髦下”之“下”字的第一点,挫。《值雨帖》中的“为如”二字的连笔,委婉的挫;“充”字末笔一点,“防”字右上一点,猛烈的挫。细看“防”字一点的笔势,看出锋,不盯着眼睛看,看不出来。出锋接下旋,挫才能这样出锋,这样出锋才有漂亮的下旋。
米芾“挫”笔源于王羲之。草书《初月帖》中的“诸”字,言字旁草法一竖笔拉起,连着写横,实际上成为一点,挑、绞挫、挑,接竖笔,这是优雅的挫,晋人的妙笔。《初月帖》是双钩墨填,填的如此精微,令人感叹,什么是敬畏之心!
米芾笔法“刷”、“跳”、“挫”,都包含着“留”。
海岳名言“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从笔势看,核心就是“留”。起笔、行笔、收笔都要“留”,还要为下一个笔画“留”。
第四行“定”字末笔已见笔锋分叉,下字“交”起笔横画破锋更厉害,看起笔和出锋的叉口,接着捻管尖入竖画调适近中锋,第二横起笔逆入仍见分叉,又反复捻管裹锋调适,但最后的一反捺、一点还是破锋。值得品味的是一撇一捺。撇是重力横切,欲左先右,看那笔画中间的细黑线,平稳委婉的左下行,细看有两处,接切锋浓墨黑线漫漶,与捺笔交接的下部黑线漫漶,再稍稍偏侧而出锋,笔力留末端。请注意,这是锋尖出锋,上一撇画也是锋尖出锋,锋尖出锋与下一笔切锋尖入才贯气畅通。撇是曲笔在画内,捺的曲笔在画外。捺一波三折,看那行笔、收笔的破锋,末端顿下的墨点,出锋还是锋尖,最后一点还是尖入,可知米芾掌控“八面出锋”的高妙。这是刷笔中的“留”。(图1)笔势最忌讳一味的直来直去,要用曲,笔锋坐实“留”着走。米芾的风格是风樯阵马,但淋漓痛快中有含蓄。笔势之妙,就在于放和留的媾和。
最后三行低格又记,一笔写尽墨干笔枯,清晰可见行笔之“留”。(图2)篇尾“耳”字,一长竖笔微微的波动,我以为是补笔,原先一笔不够明显,补一笔压在上面,精妙。(图1)中间的“遂”字,笔势线条精美至极,就是一曲悠扬的小提琴。请用食指比着笔势走,可以领悟笔法走向的迷惑,应该是左钩挑到顶,然后写两撇,第一撇如何起笔?请仔细看,藏锋起笔下面的那个小钩钩,不太清楚,但这是整个旋律的节点。(图2)请多用食指比划几遍,倾听这个悠扬的旋律。
历代书画高清复制
订购联系:谢强 1511268131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