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1.关于“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解读,今学者、名家各说不一:有“透彻地反映了阴阳变化的规则,而且能预知吉凶”;有“启发人们从昼夜交替的简单道理中进而升华到更加高深的智慧”;有“足以会通于昼夜幽明而无所不知”;有“能通明昼夜、阴阳的道理,而尽知其中奥妙”;有“彻底了解昼夜的道理而展现智能”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拜读并比较上述各说,重读朱熹的相关评注,思有所得:朱熹说“通,犹兼也。昼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谓”。笔者理解,昼夜之象是常人皆知,昼夜之道却不尽然了!何以有昼夜更替之象?那得知“日月运行”(见《系辞上传》第一章第二段)之象,及《易》中象征日月的“离”、“坎”两卦的变化关系呀!若要知此,更得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见《系辞上传》第二章第一段)的性质呵!若要进而知刚柔之性及其往来变化,必须透知阴阳相济相生之理!昼夜之象涵盖了深存其中的幽明、生死、鬼神等一切万物之象;以阴阳相济相生之理为根本法则的昼夜之道,当然就涵盖了深存其中的幽明、生死、鬼神等万物诸象变化之理。可见,此处之“通”,兼具层次递进、深入浅出、化繁就简之义!

3.本章讲的是圣人著《易》、用《易》之功德,启迪后人学《易》、习《易》之自觉,故“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中的“知”,是以“通”为前提的,似当有预测未来的本义。芸芸众生在其人生途中,面对周边环境变化,被动应付者(时)居多;自我调整、主动应对者(时)已属中坚可嘉;正确预测未来、自觉驾驭人生、实现参赞天地化育者(时)鲜有几何?

4.关于“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解读,今学者、名家众说较为一致。笔者尤感台湾刘君祖先生有关的一段文字言简意赅,抄录出来供分享:“《说卦传》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自然造化之妙,没有一定的方式,变动莫测,匪夷所思。取法自然而悟出的《易》理,园融应变,也没有固定的形体(制式,笔者加)。一言以蔽之,皆是无定在,而无所不在”。凡在某—方面“熟能生巧”而擅长者,当均有类似之体悟!

5.“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前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之意,后则为《系辞上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伏笔,这是译成今文时需照应的。试作如下表述:圣人著《易》、用《易》,之所以能做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因为通透涵盖天地万物诸象动变(如幽明、生死、鬼神等)的、以阴阳相济相生之理为根本法则的昼夜之道,并能正确预测其未来。人类有志“参赞天地化育”者,必须学习效法天地造化万物之妙而成的《易道》,即阴阳之道,并朝着顺时乘势、灵活园融、驾驭自如、出神入化、不见定式又无处不在的境界而精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