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老师讲课2
《问汗是辨证诊断重要方法》
【一】什么叫汗?
体内阳气蒸发津液经过汗孔到达体表的液体物质,叫做汗。也就是《内经》所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是指阳气,也就是内热。“加于”是蒸发的意思。“阴”是指津液。
【二】出汗机制。
汗是由津液转化而成的一种物质,因此体内津液充足是出汗机制之一。
阳气是蒸发津液变成汗的热源,因此体内阳气盛是出汗机制之一。
汗能不能排出去取决于汗孔开合,因此汗孔开是出汗机制之一。
【三】生理性出汗与病理性出汗。
在天气炎热、剧烈活动、衣被过厚、吃辛辣食物等情况下出汗,都是正常出汗现象,是生理性出汗,不属于有病。而应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不应该出汗的时候偏偏出汗,这就是有病了。诊断病理性出汗,运用“揆度奇恒”原理,也就是与正常人作比较,判断是否是病理性出汗。比如在20℃左右,谁都不出汗,某人却总出汗,这就是病理性出汗。
【四】问汗之科学程序。
首先必须诊断是表证还是里证?之后再问汗诊断病因。《十问歌》说:“一问寒热二问汗”,第一个问寒热之目的就是诊断是表证还是里证?病人感觉发热,同时怕冷,是外感表证,即是《医碥》所说的“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病人一会感觉发热,过一会又怕冷,是内伤里证。即是《医碥》所说的“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
1,在诊断确定是表证情况下。(a)无汗是风寒表证,为什么呢?寒主收引使汗孔关闭而无汗。(b)有汗多数是风热表证。为什么呢?热迫津液外泄而出汗。
2,在诊断确定是里证情况下。(a)无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津液亏,津液亏则化生汗液无源而不出汗。另一种是阳气虚,阳气虚则蒸发津液变成汗无力而不出汗。(b)有汗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里热盛,为什么呢?因为里热蒸发津液外出而出汗,即是“阳加于阴,谓之汗”。另一种是卫气虚,为什么呢?因为卫气虚了,卫气控制汗孔关闭的能力减弱而出汗。
【失眼专项】
1,脾虚失眼怎么治?
2,烦躁不眼怎么治?
3,虚烦不得眠怎么治?
4,胆虚不寐怎么治?
5,胃腑失眼怎么治?
6,重症痰热失眼怎么治?
依次用竹叶汤调服酸枣仁粉,六一散加牛黄,酸枣仁汤,鳖甲丸,半夏汤加夏枯草,达原饮。
太阳中风证主要是感受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升发向外,同气相求则卫阳被风邪引动,浮盛于外,而逆其“降入”作用,此即是所谓的“卫强”。卫阳主汗孔开合,由于卫阳外浮,不能降入于营,汗孔开而不能合,又加之风性疏泄,致使营阴升出太过,随着卫阳外浮从汗孔排泄而出,此即是所谓的“营弱”,于是太阳中风症状见脉浮缓,汗出,怕风。
水流湿,火就燥,这是在说什么?是在说水流向同气的湿处,火烧向同气的燥处。风为阳邪,卫也是阳,风邪犯同气的卫。
阴虚生热,你说这个热向何处去?其中之一是向同气的阳经处去,使阳经亢盛,阴虚而便秘就是的,大肠热盛。
阴虚所生之热,跑到阳经大肠,这你知道,好理解。而跑向阳经胆,阳经胃,也要知道,同理也!
热跑到胆,胆与心别通,人失眠。去掉胆热,好几天。过一段时间又失眠。[呲牙]
怎么治?降阳经之阳,升阴经之阴。
胆有热,说明胆不降,假如胆降,热入肾了,胆还哪有热了,是吧。胆胃不降,右寸大,但是呢,是阴虚生的热,浮越到胆里来了,肾阴是全身之根,阴虚则阳没油也没劲,右寸大比较软。
营卫外敷肌表,内则酒陈于五脏六腑,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体内的营卫情况,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看体表段之营卫情况,则知体内营卫情况。营卫在体表段不和,那么营卫在体内也不和,怎么可能在体表段不和,而在体内和,是吧。
营卫不和,这家伙在体表把人弄的出汗,发热,怕风等,在体内也不会干好事,不是把大肠弄病了,就是把心弄坏了,……。把谁弄病了,我们一看便知,病者会出现定位症状。
营卫不和,逃不出我们的掌心,犹如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营卫不和闯什么祸了,我们全知道![呲牙]
营卫不和之孙悟空,跑到体内的肝柱子上尿了点尿,我们看的清清楚楚。[呲牙][呲牙][呲牙]
患者有桂枝汤证,还腹痛。我们一看,则知腹痛是营卫不知闯的祸,用桂枝汤,诊治完活了。
掌握恒久不变的东西,应对临床变化无穷之病,恒久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即:营卫外敷肌表,内则酒陈于五脏六腑,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人体没有第二个营卫,且仅此一个。呈圆周型在人体内外运行,看其在肌表段,则知全部。
“树欲静而风不止”,营与卫想和,可是外有风寒,内有气逆来搅乱。
【从营卫论治怪病案例】
赵某,男,52岁,下乡收帐,感受风寒,头痛有汗,脉浮而大,小便自利,大便不通,谵语狂笑,已六日。
如果是咱们治,是不是要合两三个方,来个机枪扫射,否则不放心?然而治此病,仅用桂枝,赤芍,甘草,生姜,大枣。三剂病愈。为什么用赤芍,因为谵语,有血分证。此为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联合。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有没有共性?太有了,都是营卫出问题。以特殊性分则为二,以普遍性合则为一,
赤芍用的妙[强]血结膀胱,其人如狂。
普遍性都是是营卫出问题,特殊性:桂枝汤证是卫阳浮盛,麻黄汤证是卫阳郁闭。
《再复习·问汗辨证诊断之法》
【一】什么叫汗?
体内阳气蒸发津液经过汗孔到达体表的液体物质,叫做汗。也就是《内经》所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是指阳气,也就是内热。“加于”是蒸发的意思。“阴”是指津液。
【二】出汗机制。
1,汗是由津液转化而成的一种物质,因此体内津液充足是出汗机制之一。
2,阳气是蒸发津液变成汗的热源,因此体内阳气盛是出汗机制之一。
3,汗能不能排出去取决于汗孔开合,因此汗孔开是出汗机制之一。
【三】生理性出汗与病理性出汗。
在天气炎热、剧烈活动、衣被过厚、吃辛辣食物等情况下出汗,都是正常出汗现象,是生理性出汗,不属于有病。而应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不应该出汗的时候偏偏出汗,这就是有病了。诊断病理性出汗要运用诊断“揆度奇恒”原理,也就是与正常人作比较,判断是否是病理性出汗。比如在20℃左右,谁都不出汗,某人却总出汗,这就是病理性出汗。
【四】问汗之科学程序。
首先必须辨是表证还是里证?之后再问汗诊断病因。《十问歌》说:“一问寒热,二问汗”,第一个问“寒热”之目的,就是首先要辨别是表证还是里证,如何辨别呢?病人感觉发热,同时又恶寒,为外感表证,即是《医碥》所说的“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病人一会感觉发热,过一会又恶寒,为内伤里证。即是《医碥》所说的“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
1,在诊断确定是表证情况下:
(a)无汗是风寒表证,为什么呢?寒主收引使汗孔关闭而无汗。
(b)有汗是风热表证。为什么呢?热迫津液外泄而出汗。
2,在诊断确定是里证情况下:
(a)无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津液亏,津液亏则化生汗液无源而不出汗。另一种是阳气虚,阳气虚则蒸发津液变成汗无力而不出汗。
(b)有汗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里热盛,为什么呢?因为里热蒸发津液外出而出汗,即是“阳加于阴,谓之汗”。另一种是卫气虚,为什么呢?因为卫气虚了,卫气控制汗孔关闭的能力减弱而出汗。
营卫分布在体表,相当于车轮;脏腑居于体内,相当于车轴。即:营卫为轮,脏腑为轴。在外感表证中出现的各种脏腑病症,多数是营卫之轮先病,而脏腑之轴后病,所以治疗的重点应该是调和营卫之轮,而非调和脏腑之轴。但是,这并不是说营卫之轮就比脏腑之轴重要,恰恰相反,脏腑之轴比营卫之轮更重要,脾胃为轴中之轴则是重中之重。只是说在外感表证中出现脏腑病变之时,应该以调和营卫之轮为主,兼及脏腑之轴而己。例如:某人感冒了,症状见脉浮缓,苔薄,出汗,恶寒,恶风,这些是诊断太阳中风的症状,可以诊断为太阳中风证,说明邪气犯肌表,营卫不和了。患者症状又见咳嗽、气喘。咳嗽与气喘是肺的定位症状,我们见咳嗽和气喘知道肺病变了。根据营卫与脏腑的关系,我们知道是营卫不和影响了肺,使肺病变。治疗应该重点治营卫不和,用桂枝汤。兼顾治肺,加厚朴与杏仁。这就是《伤寒论》中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再复习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机制:
桂枝辛温发散,温通卫阳,可解卫分之邪;芍药酸微寒,滋阴和营,能补营分之弱;生姜辛温,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佐芍药滋补津液以养营;甘草为甘平之品,入通脾胃,和中州;桂枝味辛,甘草味甘,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助卫气。芍药味酸,甘草味甘,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滋营。
营与卫,从气血层次看,营是血,卫是气,调营卫不和即是调气血不和。从阴阳层次看,营是阴,卫是阳,调营卫不和即是调阴阳不和。
黄元御说,血统于肝,在脏为血,在经为营。气统于肺,在脏为气,在经为卫。您就将卫理解为是气家族中的一员。将营理解为是血家族中的一员。严格讲,气与卫不一样,然而卫属于气,肯定不属于血
营在脉中为卫之根,卫在脉外为营之华。
卫是无形的东西,主要在脉外,脉内很少,可以忽略不计。营是有形的东西,主要在脉内,脉外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卫,如果进脉内,叫卫气内伐,是病,麻繁事了。
营血混一起,卫和气混一起,
严格讲,卫与气不一样,但是一类,都属阳。营与血也不一样,但也是一类,都属阴。
卫气 1.基本含义:卫,有“护卫”、“保卫”之义。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卫生宝鉴》)。卫气,其性傈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所以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素问·痹论》)。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卫气同营气一样,也是由水谷精微和肺吸人的自然的清气所化生。所以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 (2)分布:“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人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人大指之间,人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人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灵枢·卫气行》)。从上述记载,可见卫气的运行,昼则行于阳分,始于足太阳经之睛明穴而出于目,以周于六腑而及于肾经,是为一周。夜则行于阴分,始于足少阴肾经以周五脏,其行以相克为序,故肾、心、肺、肝、脾相传为一周,而复注于肾,阴尽阳出,又复合于目。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次,昼夜凡行五十周。 实际上,卫气昼行阳25.2周,夜行于阴25.2周。因为卫气日行14舍。舍即宿之谓,一舍即一宿。宿为星宿。古人认为地球之上均匀地环绕着分布着二十八个星宿,并以地球为中心观察二十八宿的运行,认为每昼夜转过二十八宿周天,而同时每昼夜卫气行身五十周,所以每转过一个星宿(即一舍),则卫气行身的周数为50/28,计为1.7857周有余,以四舍五人法概定分1.8为周。日行十四舍为周天之本,卫气当行身14X1.8:25.2周(据《灵枢·卫气行》)。 总之,卫气昼循六腑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沿五脏行于阴二十五周,凡五十周。附行于脉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3.主要功能: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防御功能的具体体现。卫气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又可驱邪外出。故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温煦作用的具体体现。卫气可以保持体温,维持脏腑进行生理活动所适宜的温度条件。卫气对肌肉、皮肤等的温煦,使肌肉充实,皮肤润滑。所以周学海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调节控制肌腠的开合、汗液的排泄: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卫气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通过有规律地调节肌腠的开合来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和体温,以维持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 此外,卫气循行与人的睡眠也有密切关系。当卫气行于体内时,人便入睡;当卫气自睛明出于体表时,人便醒寤。 当卫气不足时,人体肌表失于固护,防御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袭,且病亦难愈。若脏腑功能低下。肌表不固,腠理开疏,则可出现汗出(自汗),若卫气循行异常,则可表现寤寐异常。卫气行于阳分时间长则少寐,行于阴分时间长则多寐。 营气与卫气的关系: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但在性质、分布和功能上,又有一定的区别。营气,其性精专,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之功。而卫气其性剽疾滑利,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护卫体表之能。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二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营卫是互相为用的,营行脉中并非脉外无营,卫行脉外并非脉内无卫,营中有卫,卫中有营。分之则二,合之则一》故:“营卫同行经脉中,阴自在内为阳之守,阳自在外为阴之护,所谓并行不悖也”(《医门法律,明营卫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