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堂阅读课
阅读系列之
如何打造一堂阅读课
今天想说一下关于阅读课的打造。有的老师只是按步就班,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节“看书课”,这个我就不以论述。我想说的对于阅读课,有自己的想法,期望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会,甚至是带学生去看世界,拓展他们心灵的那类。
一、出发点
老师在设计阅读课之前,需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阅读课?我希望阅读课上传递出去的是什么样的内容?阅读课对我而言是什么?
明白“我为什么要做阅读课?”是为了找到阅读课的方向感。就好像杰克·斯帕克船长的指南针,只有心中坚定目标,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为之明明白白地去努力。
“我希望阅读课上传递出去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将决定你的取材以及你的授课方式。同时也是给自己的教学方案一个明确的目标。
“阅读课对我而言是什么?”将影响你的态度,你的态度将影响课堂的质量。这个问题看似和“我为什么要做阅读课?”有相似性。“我为什么要做”是动力是航标,“阅读课对我而言是什么?”是根源。阅读课是烦恼?是舞台?是窗口?是困扰?是累赘?是挑战?还是……?
二、广阅读
造课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
“广”的寓意在于多、博,而不在于深。阅读课需要造课者可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远知三千年,目透银河外。不须追求“通晓古今中外”,何妨“略懂琴棋书画”。
只是读几本教参是远远不足的。文学的艺术的科普的甚至是名人传记(我个人还喜欢读一些地方传说),都需要有所涉猎,这会使你在课堂上的形象上升不止一个台阶。
更重要的一点是:造课者需要有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在阅读的同时,要有思考,要有想法。造课者不能甘于只是当一个书籍的“搬运工”。
三、不拘泥
造课者要有胸怀。尤其是不能固守课程教学的条条框框,他需要一种洒脱,要能飞扬跋扈,不拘小节。
如何才能“飞扬跋扈、不拘小节”呢?很简单的一条就是:不要预设“标准答案”。要相信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人眼里是有不同的感悟。尤其是学生,当他在读《查理九世》的时候,他可以把自己替代成书中的主人公去冒险,他不需要去理解太多什么人性啊阴谋啊,他需要的只是那份感觉。那又何必去规定他呢?阅读,不就是要收获自己的愉悦吗!?
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胜过一百倍“给”他一个标准答案。不妨不定时地来一节“阅读分享”,或是“创作大赛”,让学生们天马行空,自由发挥。
“不拘泥”还指造课者不固守教材。天下万物都有它的知识在里面,一个造课者需要的是眼光和胸怀,把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学生。无论它是哪个国家哪个肤色哪种题材。即便是民间的童谣、里巷的传闻,一样都可为我所用。石头和树木有时比人类懂得更多。
四、氛围
阅读课的氛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这个氛围与平常教学中极不相同的一点在于:老师不能固步在讲台上,只当一个“讲”师;而要能走下讲台,当一名“导”师。
造课者需要打破自己的“疆界”,在阅读课上,他不是严师,也不是亲密的朋友,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大兄弟”。他需要兼顾的是全班,而不是个人。因为学生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而不是靠造课者一个人在“控制”。
当课程进入到了“学生进入了轻松而认真的状态”后,课程的本身会带动着“导师”和学生一起“转动”。那个时候的课堂,如水到渠成,自然而流。
五、课堂导向
阅读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在下一次测试上提升成绩,也不是为了让学生在下一次作文中拔高写作,而是在滋润,在静养,在呵护一个人格的成长。
造课者开始做阅读课时,要清楚地一再告诉自己这一点。这是要和以前的自己做斗争的。
阅读的力量,不是爆发力,而是持久的耐力。它恰是那份“厚积薄发”的力量,如同熔浆在地底翻腾,喧嚣,等待井喷的那一天。
六、多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阅读,可以神交古人;多学习,可以近交新人。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都有执着者和朝圣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无常师。”一个常怀学习之心的造课者,是永远不会衰老不会退役的。
让阅读滋养每一个孩子
阅读是一份不加修饰的恩赐,倘使人为地给它穿上“功利”的衣冠,只会让它变成“四不象”,失去自我。
阅读是一份滋养,它需要时间的灌溉。没有捷径,也没有天梯。
阅读是隐藏最深的间谍,它会一直蓄藏在阅读者的心中,直到出手的时刻。没有不出手的间谍,只是看他出手的早和迟。
(麦芽儿,慢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