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篇:读文随笔•活动探究视角下的演讲词教学

2021年第2篇:读文随笔·活动探究视角下的演讲词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中一个创新型的单元类别。从概念上看,这一单元既有活动的内容,也有探究的内容。对于这个内容,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活动”和“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即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教学或学习新闻、演讲词、现代诗等内容。其次,活动内容和探究内容并没有先后顺序,在探究中活动,在活动中探究,两者密不可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安排两类内容。探究指向的是理解、分析,是对文本或文体特征进行探讨;活动指向的是运用、综合,是对文本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这个单元也是语文课程性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主要体现。但是这个单元究竟可以怎样开展呢?不少教师依然是按照传统的单篇文本教学的思路,侧重于文本分析和知识教学,这只是完成了“探究”的内容,而“活动”内容落实得不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年第10期发表了肖培东老师的《立足活动,浅浅教学(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这篇文章是肖老师亲自执教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的教学实录,也是为“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进行探索。肖老师的设计思路是:基于文体性质,开展有“演讲”特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立体、多维的语文活动中领域语文应用规律。也就是说,这节课中“探究”的内容主要围绕这篇课文的文体特征展开,“活动”内容则是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演讲。

首先是探究环节。学生理解了“格物致知”一词的含义,以及丁肇中先生演讲的背景后,肖老师带领学生进入了探究环节。怎样探究呢?一般教师的做法是请学生分组讨论,从文中总结提炼出演讲词的文体特征。这是常规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中规中矩,既没有什么亮点,也没有什么错误。肖老师的做法是将“情境任务”引入课堂教学中,没有直接让学生通过文本探究演讲词的文体特征,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1991年,《瞭望》周刊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奖的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丁肇中先生的文章《怀念》获得特别荣誉奖。在这个大会上,丁肇中先生就做了这次演讲。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丁肇中先生为了完成这次演讲,或者说达到这次演讲的效果,整个演讲词看下来,你觉得他做了哪些努力?借助旁批再思考一下,丁肇中先生为了更好地达到演讲的目的,他有哪些高明的地方?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巧妙,悄然将学生代入了颁奖大会的情境中,突出了作者丁肇中写作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这就是对交际语境的凸显。

这个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有的学生注意到作者在演讲中举了王阳明和自己的例子,这是演讲词注重沟通与现场效果的特征,与议论文是有较大区别的;有的学生注意到作者演讲时语气谦虚温和,这与演讲的场合、演讲者的身份与性格有关。再后来,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有学生注意到文章逻辑性强,有一种循循善诱的感觉,这是演讲词注重逻辑性、思路条理清晰的特征;有的注意到作者多次引用《大学》里的话,暗示出演讲者的阅读深度和渊博的学识,说明演讲的时候要注意自己语言的选择。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又总结了演讲词的特征:一是关注到演讲者的个性、职业、教育背景等,演讲要有针对性,二是演讲一定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三是演讲还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教学内容上看,这种情境任务式的教学与普通教学没有区别,但从教学设计上看,情境任务式的教学更能凸显出探究的意味。这种教学思路,也是可以运用到其他单元教学中去的。当然,最低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先展示演讲词的文体特征,然后请学生对照原文,对这些特征进行一一验证。

其次是活动环节。肖老师展示了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讲一下,然后又请了一名同学上台演讲,讲完之后,肖老师还让学生讲一下自己是如何把握这段话的情感、语速语调等内容的,并且又请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演讲进行点评,这有助于达成更理想的演讲效果。此后又请了另一位女生上台演讲,教师进行了评价,并鼓励学生识记第一段的内容,让更多的学生上台演讲。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又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相关提示,例如“面带微笑,放松心情”“声音清晰、悦耳,音量适中”“站姿自然、沉稳,同时辅以合适的手势动作。直面听众,适时用眼神与听众交流,观察他们的反应”。读完第一段后,肖老师又趁热打铁,请学生试着进行结尾部分的演讲,并注意演讲时的表情、站姿、手势动作等,这说明,演讲词解读与演讲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关注到演讲者的表情、站姿、手势动作等,正是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其前提还是对文本进行的探究。

肖老师的这节课,脉络清晰,结构简单。除了导入,整节课就是两个清晰的教学环节,一是探究,即对演讲词的文体特征进行探究,二是活动,即指导学生上台进行现场演讲,这是一种“真活动”。对于第二个环节,肖老师的处理十分巧妙。试想,我们一说组织演讲活动,肯定想到的是请学生课外组织并进行训练,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讲的展示,这也是一种活动形式,但会将“课堂战线”拉长。肖老师只是选择了演讲词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请学生上台进行演讲,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又适时贯穿了演讲活动层面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不仅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了关于演讲词的知识,同时也进行了具体的演讲操作,探究和活动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对于教材中其他三个“活动·探究”单元,教师同样也可以采用这样的设计思路,但也不必过于拘泥。像新闻单元中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可能单凭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是“活动”一词的更为广阔的含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