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王君专栏】老李观课:观王君《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空明之月与空明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王君
第一部分 赏奇景
【注:本堂课不要学生预习。课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浅,无需预习。】
师:先看一个句子。请自由读几遍。
【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师:猜猜,写的是什么?
【老李点评:这一问,轻轻浅浅,但有讲究。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眼光。
这是打破常规的导入。这样入课,给人感觉很突兀,那么上课伊始为什么拎出这一句,为什么打破常规呢?
关于本课的教学顺序。文章是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层次,王君老师为什么把赏奇景放在课堂第一个环节呢?我想大概有这样的原因:一是确实如注所说,课文文字短浅,不妨从中间打开文本,一上来就让文章的好,先把学生吸引住再说,王君老师这样的处理兼有导入的作用。二是王君老师有整体谋划,这里是卖一个关子,若按常规顺序,在疏通课文后,那就不用猜了。三是本课三个环节,赏奇景、论奇人、悟奇情,根据认知规律,也只能把赏奇景安排在最前面。】
生:水草?
生:竹柏?
生:不是。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师:你很仔细。赞一个!再猜。
【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天空?
生:镜子?
生:哦哦,月光!月光!(一生激动。)
师:确实是月光。
【投影展示】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再读,马上背诵下来。
(生背。现场抽背。)
师:背熟了,谁来试着讲讲?
(两生尝试翻译,基本正确,但是没有讲出“盖”字的意思。)
师:“盖”没有讲出来。你们会的。比如“一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生:哦哦,我明白了,应该讲成“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
师:好。你喜欢这幅画儿吗?
生:挺神奇的。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积水,特别干净明亮,还特别宁静。
生: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啊。
师:是!是!比喻月光如水,这并不新奇,新奇的是“空明之水”。这个句子,描绘的可是一幅“名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大大的有名。作者苏轼,出自他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请翻书,这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投影展示】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老李点评:这个写景句的翻译是难点。】
(请学生批注和大声朗读。)
【”月光如水”,是及其惯常的一个词语,但怎么月光如水的?苏轼的这一句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告诉大家,老师要有眼光看出文章的好来,才能教学生看出文章的好来。
如果我教,常规顺序,不把赏奇景放在第一个环节,我拟一读读出文章层次(事、景、情)来。在这个基础上,二读读出写景之妙,同样用文字变形的方法。三读读出作者其人,即读出“闲”很复杂的况味,体会“闲人”心境——这一字是无论怎么设计都绕不过去的文眼。】
第二部分 论奇人
师:千百年来,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亮不同,事实上是因为看月亮的这个人不同。学习这个名篇啊,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
【巧妙过渡。出示提纲挈领的主问题。很少老师有主问题意识的。】
【投影展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师:请大家先朗读全文,弄清楚《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件什么事儿。
(组织学生朗读。群体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个人读。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读得要慢,音调要稍低,读出宁静和安详。)
【读得充分。】
师:请一个同学来讲故事。
(生讲。其他学生补充。老师联系“当户理红妆”,突破对“户”的理解有。强调“遂”和“但”的意思。)
【文言文教学的疏通文字,比较乏味难以出彩。王君老师是生在前师在后的随堂教,点拨有法,落实到位。】
师:请再照着大屏幕上的翻译再自己讲给自己听。你觉得比较难的句子,可以做笔记。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生读。做笔记。)
【抓落实,夯基础。】
师:好了,现在准备工作做好了。可以自由发言了。聊聊咱们的话题: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之人呢?你可以用一个词语,短语也可以。要咬文嚼字地发表观点才好。
生:人是得意之人。他在自我表扬。我从最后一句中读出来的。
师:你再读读,把这种“得意”表达得充分一些。可能有些同学感受不如你。你教大家一下。
(生读,稍微夸张,挺有感染力。全班学读,很热烈。)
师:你很厉害。有人说这句有点儿自嘲,你同意吗?
生:没有。我觉得苏轼可得意了。特别强调“如吾两人者也”,他夸自己呢,不谦虚。
师:你的发言很让我共鸣。我也觉得这个时刻苏轼真是得意,很可爱的得意。
【一般老师这里一个回合的对话就过去了,王君老师进行了两个回合。】
生:人是自由之人。你看这个苏轼,挺晚了,还起来看月亮,跟朋友散步,一点儿都不拘束,这日子,多么自由啊。
师:我真喜欢你用的这个词语“自由”。如水月光下,两个自由的人。自由,实在是人生的最美好境界之一。
生:我觉得,人是悠闲之人。这是作者对自己的评价。两个朋友,深夜在庭下散步,感觉他们一点儿包袱都没有,非常放松啊。
师:你是这样理解“闲”的,嗯,有道理!如果能够扣紧原文中的字词,咬文嚼字地分析,就更妙了!
【点拨:咬文嚼字,扣住文本。】
生:人是随心所欲之人。大家看故事的时间,都10月份了——
师:农历的10月份,大概是现在的11月了。
生:对,应该挺冷了。苏轼“解衣欲睡”,他都要睡觉了。想睡就睡。突然看到月色入户,他又起来了,他想起就起。然后又想没有人一起看月亮,于是马上去找朋友,想找就找。然后两人就散步。这么晚,这么冷了还散步,我觉得这个人很率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其实你是对“自由”的另外一种更生动的阐释。你的这个句式“想什么就什么”我很欣赏,很有表现力。承天寺的那个晚上,苏轼确实是随心所欲无所挂碍啊。一个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很惬意的。
【有灵性的发言,真喜欢。老师一定要不吝表扬。】
生:我觉得人是欢欣之人。
师:哪个地方你觉得苏轼最欢欣了?
【点拨:咬文嚼字,扣住文本。当学生说到“欣然”,捋一遍课文,把直接、间接、含蓄的“欣然”都捋出来。】
生:欣然起行。欣然,就是开心的样子。
师:直接写,直接表达。还有其他直接表达的吗?
生:“为乐”。他不是失眠,他是做乐,找快乐。
师:很敏锐!还有其他不是直接表达的吗?
生:怀民亦未寝。
师:你重读了“亦未寝”。处理得非常好。你觉得此刻,苏轼在想什么?能否尝试用有点儿文言味儿的句子来表达。
生:怀民者,知音也!
生:果然不出我所料也!
生:最解怀民者,我也!
师:吾也!是这个味儿!是这个味儿!你读出文字背后的潜台词了,真好!还有也写得比较含蓄,但也同样表现出苏轼的欢欣的句子吗?
生:盖竹柏影也!
师:味儿没有读出来。再读!
(生再读。反复指导他读全句,读出三个分句声调的起伏变化,要先轻后重,读出重音,读出抑扬,读出停顿,读出表情。再指导全班学生读。)
【当然,还得回来,再次品写景句妙处。】
师:其实作者也可以这样写——
【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月光如水,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吗?
生:不好,没有了“盖”,那种惊喜就没有了。
生:直接把“月光”点出来,就一览无余了,句子的情趣就没有了。
【让学生读出文章的好来,老师得有手段,这里增删调换改变形处理就是。】
【以下知人论世。】
师:大家很善于用词,月是空明之月,人是惊喜之人;月是空明之月,人是富有情趣之人。谢谢大家帮助老师理解了。老师也很感慨。我们也是北方人,请问,谁还会在11月份的冬季晚上去看月亮啊,而且发出连声惊叹啊!
【抓住反常处设问,才能使课堂再翻出一番境界来。】
(大家都笑,摇头。)
师:是,我们哪有时间看月亮啊,我们天天都在赶,赶着上班,赶着考试,赶着补觉,赶着过日子。看月亮?太奢侈了啊,太浪漫了啊!现代社会的生活不需要浪漫,只需要坚硬的心。是不是?(问一个不太说话的女孩儿)
师:小姑娘,你一直不说话,你怎么看?
生:我,我,我觉得苏轼是一个奇怪的人。
【这是课堂生成的绝佳时机,大部分老师可能放过去了,看王君老师是怎么利用的。】
师:因为他半夜三更地起来看月亮?
生:不完全是。就是,课文注释中说,他被贬官了,他还这么高兴,还有心情和朋友们一起看月亮。真奇怪。
师:她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她关注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对,要是我们,碰到这么大的坎坷,恐怕都愁死了,这个苏轼,真的很奇怪。
生:我觉得,这恰恰就是苏轼的可爱。月是空明之月,人也是空明之人。越赋闲他就越要悠闲。我感觉他就是要用这样的悠闲来和现实对抗。
师:哦,这个发言有点儿深刻了。空明之人,我很欣赏这个概括。这个同学提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我们看看——当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儿就被杀头了——
【背景材料怎么出示?通常,是老师直接拿出来。感谢你,小姑娘,出示背景材料的最佳时机到了,还有什么样的过渡能比这里用学生的发言过渡来的更自然呢?不能不让人赞叹,王君老师的课,无痕、圆润、天成。“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____之人”,这是一个开放型的好问题。当我们惊讶于在王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为什么如此精彩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为什么没有设计出如此精彩的问题并对学生发言加以巧妙引导呢?】
第三部分 悟奇情
【投影展示】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语文课要有文化味儿。知人论世,才能上出厚重感。】
(生读。)
师:你还觉得他奇怪吗?(问刚才说“奇怪”的女孩儿)
生:奇怪,他这么惨,还能这么豁达,奇怪。(众笑)
【再次利用小姑娘的课堂发言作为继续教学的资源,师生对话令人忍俊不禁。】
师:那我们再看——后来苏轼被贬官到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岛不像现在是旅游胜地,那是蛮荒之地。这个惩罚,就只比诛杀九族好一点点。
【投影展示】
*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是怎么豁达的呢?课件上摆出他各个贬官时期的诗句,一切便都不言自明了。】
(组织生读)
师:还奇怪吗?
生:看来这个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他的态度都是一样的。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师:是啊!苏轼说过很多话,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第三次追问小姑娘,让小姑娘从自己的口中说出答案来,终于说到了点子上。】
【投影展示】
苏轼说:
·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选择你喜欢的,马上读,马上背诵,马上琢磨琢磨。
(请学生现场背诵或者朗诵。)
师:还奇怪吗?(继续追问女生)
生:我懂了,不奇怪不奇怪,苏轼跟我们不一样,不管对人还是对事,他都很明白,他很想得开,在任何时候,他都可以过得幸福。他的幸福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他的心很大很大,什么都装得下。
【老师第四次追问小姑娘,这里是想让这个小姑娘告诉广大的同学们。小姑娘的发言更精彩了。】
生:他不是奇怪的人,他是奇人!
【天啊,这不就是老师所设计的第二环节的名称“论奇人”吗?老师没有说,从学生口里自然流淌出来了。我们老师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总结,在王君老师的课堂上哪用得着!王君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但这段对话,似乎在第二个环节论奇人出现才更好。我以为,环节层次性逻辑性好像不太清晰,第二三两个环节,论奇人和悟奇情,人是有情之人,情也是人之情感,这怎么能分得开呢?】
【以下读出“空明”,升华。用老师的阅读心得,提升学生的理解。“空明”二字就在文中明摆在那儿呢,但只有王君老师看见了。这需要一棵禅心。】
师:说得漂亮!他是奇人,这个“奇”,就叫“通透”,这就叫“空明”,就是内心世界没有尘埃,明镜一般。
(师板书)
因为人是空明之人
所以月才成为空明之月
师:月光的空明,指月色的澄澈透明。这其实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折射。
(师板书)
空:了无尘埃
明:明心见性
师:一个空明的人,他就能够摒除杂念,灵魂安宁,他就能认识自我,通达自我,于是在任何时刻他都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苏轼是这样的人,他的朋友张怀民也是这样的人。要想更多地了解,推荐大家读——
【这才叫结语,升华而不是对之前的重复。】
【投影展示】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叮嘱生做笔记。)
师:来吧,孩子们,让我们把今天领悟再一次读出来,背诵出来吧。
(在配乐诵读和背诵中下课。)
【既好看又实用,怎么下课也是艺术。】
【悟课】
东坡教我教学法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在公开课中上《记承天寺夜游》。
这个作者实在太好了,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如何上,都会唐突了内心的偶像。
而对于苏轼的研究汗牛充栋,对于这个文本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栋。你一扎进去,就出不来。
于是,备课的时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曾经备出来的课,“厚重”得似乎要在这一节课上,就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全部。
最后帮助了我的,还是苏轼,还是苏轼的文字本身。
我渐渐地读出了味道。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课堂态度:
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孩子们快乐,课堂上要和孩子们一起“作乐”。
要有一点儿“闲”。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
要有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而不是被压迫被催促。
要有“盖”味儿——“原来是”,哦,一定要给学生一点儿惊喜。好的语文老师要懂得抖包袱,卖关子。
要如“积水空明”。摒除杂念,灵魂安宁。所以课堂上枝蔓就不要太多,目标就不要太杂。
……
备课备到深处,终于感觉内心也“积水空明”了。于是决定:返璞归真,化繁为简,课要上得一清如水,做教师要做得明心见性。
于是丢掉了包袱,设计成了这个样子。
做到了反复美读,当堂背诵,咬文嚼字,适当拓展。
总之,课堂上“读”与“析”的分寸,“守”与“拓”的分寸还是把握得比较好。基本算是挺“空明”的一堂课吧。
【东坡教我教学法,这样的反思——悟课,我还是第一次见。一篇反思“便胜却人间无数”。
王君教我教学法,老师有情怀有思想有技术,才能经由语言文字,让学生抵达作者生命进而抵达学生自己的生命深处。王君老师这一课,简约而又不失厚重,眉清目秀、骨骼清奇。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起承转合、处处照应,才能圆润通透。
梁衡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神品”,王君老师的这一课是当之无愧的“神品”。】
点评:李明哲
李明哲,山东省鱼台县初中语文教研员,济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济宁市优秀教研员。荣登《语文教学通讯》《教师月刊》封面人物。被称为“全国新生代语文名师”。被聘为“新教育星火教师培训导师”。多次在苏鲁闽皖赣等地做讲座、执教公开课。发表教学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敲开语文的果壳》《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守正创新教语文》等五部。编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