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用七个字,点出薛宝钗一生的败笔
有些人,你最好不要去喜欢,因为喜欢了也白喜欢。这不,薛宝钗就因此种多情,被无情恼了。
话说那薛蟠出一趟远门回来,懂了一些世故,于是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送给自己在京城的亲朋好友。
薛宝钗也得到许多南方的玩意儿,想着自然是要送一点给大观园的姐妹和贾府里的一些长辈。
送给探春宝玉黛玉等,都算是正常的人际交往,万万想不到的是,薛宝钗却也屁颠屁颠地拿着一些礼品送给赵姨娘,做事做得是那么滴水不可。
但是,人家诗圣杜甫早就说了,事若求全何所乐。事情做得太完美,必然就会失去快乐。因为你注重的不是快乐,而是对于外在的功利心及其名声的考量,又怎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或许,正当宝钗暗自得意的时候,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也就发生了。
那日,能得到贾府里尊贵的客人薛宝钗的礼品,赵姨娘肯定是格外高兴啊。当时,她颇为得意的想道:
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
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如此一看,薛宝钗不是做得很正确吗?把林黛玉又给比下去了!为何又说她不该呢?但是,乐极生悲的事,往往都是令人意外的事。
赵姨娘转念一想,宝钗是王夫人最喜爱的女子啊,她何不乘此机会到王夫人那里去卖个乖,拉近了关系,或许,王夫人因此觉得她赵姨娘还懂事,在往后的日子里,也不至于像从前一样那么冷漠地对待她。
可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她这只是自作多情,是拿热脸去贴人家冷屁股。她百般的软语温存,低下往日与王夫人一争高下的身段,王夫人却带她淡淡的,冷若冰霜。
赵姨娘本身就是个小人,受了正等窝囊气,她哪里受得了,吞得下去。王夫人面前她不好发作,回到自己的住所,她一瞬间就将薛宝钗的送到礼品,一股脑儿地丢到一边,自言自语,生了一回闷气。
这么样,宝钗的心意,也就完全被赵姨娘糟蹋了。
王夫人不待见她,关薛宝钗什么事,那只是王夫人不好啊,薛宝钗是有情有义送你东西的大好人啊。
因此,薛宝钗知道此事,心底也一定会难过一阵吧,说不定,王夫人也有点责怪她如此过分多情的作为。
这么样,也就只能说,薛宝钗懂世故不错,是好样的;但是,却想着把东西送给万人嫌弃,其本身也极度卑劣的赵姨娘,则就明显是弄世故啊。
什么是弄世故?它应当是一种别有用心的假仁假义。要不然,是谁也没必要虚伪那么一回。
看看赵姨娘对比着宝钗去非议的林黛玉,则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
在她心中,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从来不曾作出过一套令所有人都开心的把式。而且,她自己也曾对湘云说过杜甫的那句诗——事若求全何所乐。
所以,她对待赵姨娘最多只是基本的客气。赵姨娘来到潇湘馆,她含笑着让座、让茶,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与礼貌,她觉得也就足够。
她从老家回来,也带来许多礼品,也就不见她送赵姨娘什么,相反的,对于赵姨娘这种卑劣的人,她有的只是防范。赵姨娘来到潇湘馆,她就连忙暗示贾宝玉离开。
面对同样的事情,赵姨娘将黛玉和宝钗作了一番比较,先说宝钗好,黛玉不好,后把宝钗的好不当一回事;如果我们也将黛玉与宝钗作一番比较,我们的结论应当就是:
薛宝钗,懂世故,更是想着法子弄世故,结果惹是生非;
林黛玉,也懂世故,却丝毫不想弄世故,生活安逸自在;
除了,面对赵姨娘,其实林黛玉懂世故的地方,还很多很多。
譬如,王熙凤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众人一时间都对王熙凤刮目相看,唯独黛玉宝钗暗暗感叹尤二姐这是羊入虎口,并暗暗为尤二姐的下场担忧;可见其懂世故,一点都不输给薛宝钗。
再有,刚入贾府,黛玉懂得的世故,更是无人能够企及,她第一次来到那么一个陌生的地方,那些人,那里的环境,那里的文化,她都很是陌生的,但是她却能够应付自如,没有生出一丝差错与尴尬,众人也觉得她气质非凡,是不是很难得?
后来,及至贾府败落,探春厉行改革,林黛玉也深表赞许,说她早就为贾府算计过,入的少,出的多,终是会后手不接,表现出了她对贾府未来的忧心,和对自己命运的担忧。相反,宝玉就丝毫不曾考虑顾此等事情。那才是不知世故。
还有,丫头婆子们到潇湘馆,办了事,林黛玉都及时的打赏那些丫头婆子们,这等知世故,更是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更多的例子,一时间不胜枚举。最后,只想说,林黛玉才是生活的大赢家,她没有被名利牵绊,更没有被世故牵绊,每一天都过得自在随性,也表现出了应有的礼数与风度。
总之,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更不会摆弄世故讨得别人的喜欢,林黛玉就是这么一个率真的女子。因为她的不追求完美的个性,还用“事若求全何所乐”这七个字,点透了薛宝钗一生的败笔,许多人早已被她这真诚的个性,深深的折服。或许你也是其中一位。就让我们一起为林黛玉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