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宝宝的真实需求,你不懂,花再多钱也没用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美国新方向婴幼儿大脑开发研究所创始人吉尔·斯塔姆和畅销书作家宝拉·斯宾塞所写。0到3岁是孩子的开拓性教养黄金时间,一旦错过了,就很难挽回。为此,作者结合自己近30年的临床研究,找到了对不同时段孩子的正确教养方法和理念,值得每一个家庭认真学习。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3岁以内孩子的教养方式,分别是:孩子的需求、错误的焦虑和不同阶段的教养重点。
『孩子的需求』
毛绒玩具、电动汽车、复杂的积木?不不不,孩子真正的需求比你想象的还简单。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犯美式错误,觉得更大、更多、更快就是更好。
科学数据不赞同孩子在6个月看益智教育片、12个月玩儿童学习软件、2岁学习外语。相反,对幼儿来说,他们将来的成功不是靠“学业”,而是看孩子是否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相处,看他听过多少睡前故事,看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只顾玩手机、刷剧。
也就是说,回归到朴素生活时期的陪伴,比当下各种刺激孩子大脑的小玩意,更重要。和父母一起做游戏可以延长孩子的注意力,相对密集的拥抱可以让孩子对外界更加信赖,多跟孩子聊天可以激活他的语言系统。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成长,而且可以非常深入地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甚至有数据表明,让孩子过早地参加学习活动,会打消孩子的学习兴趣;过多在电子屏上活动,会让孩子失去了基础的共情。也就是说,家长买了各种课,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不是孩子的。
 
『错误的焦虑』
“隔壁红红都会读书了。”
“邻居凯凯都会写字了。”
“楼下圆圆都会唱歌了。”
家长的焦虑源于对比,但是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而言,早点学会、晚点学会能有什么大影响呢?不是说3岁能背字母表,能从1数到100,熟悉字母“A”的4个发音,这样的孩子就成功了。
在孩子的前三年,他们需要的是在充满爱意的家庭中安稳长大,这样他们才能在幼儿园及以后的学习中脱颖而出。
 
研究表明,孩子成长也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孩子日复一日的生活规律吗?孩子每天都能得到关爱吗?带孩子的人性情稳定吗?只有这些基本的生活要素是稳定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才会稳稳进步,厚积薄发。
而早先让家长焦虑的知识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数据显示,即便是在重视早教的大城市,被深度教育过的孩子,考试成绩依旧很差。不是他们不适合现代教育,也不是他们生活条件不行,而是父母在0-3岁这段时间内,在孩子教育上走了太多弯路。
 
『不同阶段的教养重点』
作者依据孩子的成长特性,把0到3岁这三年,分成了三个时间段。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一个时间段是:从出生到6个月。
这6个月是孩子视力发育的重要时间。因此,室内低光线、室外避开太阳直射、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都是家长最起码要做到的。直到6个月后,孩子的视觉器官才能发育完全。
第二个时间段是:6-18个月。
这是孩子语言能力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先发第一个固定的音,然后是短句,最后产生一定的逻辑和概念。比如,他看你开手机之后,也会理解你的行为和手机被点亮了之间的关联。在这个阶段,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并设计简单的肢体互动游戏。
第三个时间段是:18个月到3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玩伴不仅是父母,还有其他小朋友。面对面式的互动游戏,大大促进了孩子的认知发展。特别是,他开始识别他人的喜怒哀乐,并产生一些共情。
这就是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家长的针对性教养非常关键。
总结一下,教育孩子不是爷爷奶奶的事、不是早教机构的事、不是知识课件的事,只是父母的事。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就得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明白孩子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单一维度的学业考量,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