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如何通过组方穴位敷贴解决肾虚问题
肾为先天之本,需后天不断滋养,如滋养不够,则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滋肾养肾,不少人认为是男士的事情,其实,很多女士也需要滋肾养肾。
如女士出现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四肢发凉、腰背冷痛、筋骨萎软、眼脸浮肿、黑眼圈重、面色苍白、更年期提前、形体虚胖、小腹胀痛、性欲减退、畏寒怕冷、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清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积液、夜尿频多、性冷淡、尿失禁等不适症状,则为肾虚表现。可用“宫温安®膏”外敷腹部、腰胸部组方穴位,效果显著,使用完全。
如男士出现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四肢发凉、腰背冷痛、筋骨萎软、眼脸浮肿、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脱发、腰膝酸软、夜尿增多、遗精滑精、勃起障碍、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夜尿频多、耳聋耳鸣、睾丸胀痛、疝气腹痛等不适症状,同样属于肾虚范畴,也可以用“毕汇阳®膏”外敷腹部、腰胸部组方穴位,效果显著,使用完全。
一、腰被部外敷第一组组方穴位
1、悬枢穴
督脉穴。位腰部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气血物质:天部的强劲阳气。
运行规律:循天部传于督脉上下及腰脊各部。
功能功效:壮阳益气、助阳健脾、通调肠气。
临床应用:腰脊强痛、肠鸣腹痛、完谷不化、腰背神经痛、胃下垂、脱肛等。
2、命门穴
督脉穴。位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气血物质: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
运行规律:气化后循督脉上传悬枢穴。
功能功效:接续督脉气血、温肾助阳、镇静止痛
临床应用: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阳痿早泄、赤白带下、五劳七伤、头晕耳鸣、手足逆冷、骨质疏松、肾寒阳衰、四肢困乏、腿部浮肿等。
3、腰阳关
督脉穴。位腰部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气血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冷降缩合后输向腰之下部。
功能功效:除湿降浊、温阳祛寒、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腰骶病变、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
4、大肠俞穴
膀胱经穴,大肠之背俞穴。位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气血物质: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功效: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临床应用:肠炎、便秘、腹胀腹痛、肠梗阻、阑尾炎、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5、气海俞穴
膀胱经穴。位于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功效:生发阳气、外散腰腹内部之热。
临床应用:腰痛、下肢瘫痪、肠鸣腹胀、月经不调、痛经、痔漏等。
6、肾俞穴
膀胱经穴。为肾之背俞穴。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气血物质:膏脂之物。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大多数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功效:补肾助阳、外散肾脏之热。
临床应用:遗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耳鸣耳聋、高血压、低血压等。
7、三焦俞穴
膀胱经穴。位于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气血物质: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地。
功能功效:外散三焦腑之热、调三焦、利水强腰。
临床应用:记忆力减退、失眠、肾炎、腹胀、糖尿病、遗精。
8、腰眼穴
经外奇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功能功效:强腰健肾。
临床应用: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
二、胸背部外敷第二组组方穴位
1、筋缩穴
督脉穴。位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气血物质:天部缓行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传于至阳穴。
功能功效:息风定志、平肝熄风、宁神镇痉。
临床应用:脊背强急、癫痫、抽搐、腰背神经痛、胃痉挛、癔病等。
2、中枢穴
督脉穴。位于背部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筋缩穴及外散腰背各部。
功能功效:生发风气、运化水湿、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临床应用:食欲不振、腹胀满、胃肠痉挛、呕吐、腰背痛、肝炎、胆囊炎等。
3、脊中穴
督脉穴。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气血物质:脊骨中高温高压水液气化的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中枢穴和悬枢穴。
功能功效:壮阳益气、舒筋活络、调理气血。
临床应用:腰腿疼痛、腰脊强痛、黄疸、眼睑面黄浮肿、嘴周痤疮、腹泻腹胀、痔疾、脱肛等。
4、肝俞穴
膀胱经穴,肝之背俞穴。位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气血物质:阳热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功效:散发肝脏之热、疏肝利胆、理气明目、降火退热、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急慢性肝炎、胸胁胀痛、癫狂痫、胆囊炎、结膜炎等。
5、胆俞穴
膀胱经穴,胆之背俞穴。位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气血物质:胆腑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功效:外散胆腑之热、
临床应用:肝炎、胆囊炎、食道狭窄、胸膜炎、淋巴结核、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胆道蛔虫症等。
6、脾俞穴
膀胱经穴,脾之背俞穴。位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气血物质: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功效:外散脾脏之热、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临床应用:胃溃疡、脘腹胀痛、呕吐噎膈、胃下垂、胃出血、糖尿病、贫血等。
7、胃俞穴
膀胱经穴,胃之背俞穴。位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气血物质:胃腑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功效:外散胃腑之热、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临床应用: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胃溃疡、胃下垂、糖尿病、失眠等。
三、腹部敷贴组方穴位
1、下脘穴
任脉穴。又名幽门穴、下管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足太阴任脉会,是足太阴任脉之会。
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
具有疏导水湿功能。
用于治疗脘腹胀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痞块虚肿等。
2、商曲穴
足少阴肾经穴。又名高曲穴、商谷穴。位于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是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穴之会。
本穴物质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特经上行。
具有运化水湿、清热降温、消积止痛、健脾和胃等功能。
用于治疗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痢疾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
3、水分穴
任脉穴,又名中守穴、分水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本穴物质为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
具有分流水湿、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等功能。
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通、尿路感染、腹痛、反胃吐食、腹水腹胀、肠鸣泄泻、腰脊强急等。
4、神阙穴
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任脉上的要穴,为元神通行之门户,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
具有收降浊气、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等功能。
用于治疗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等症。
5、肓俞穴
足少阴肾经穴。又名盲俞穴、子户穴。位于脐中旁开0.5寸。是冲脉、足少阳胆经之会。
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外输的气血物质是来自与之全息对应的体内重力场中心附近脏器。
具有积脂散热、通便止泻、理气止痛等功能。
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疝气、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等。
6、阴交穴
任脉穴,又名少关穴、丹田穴。是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穴之会。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注意本穴与三阴交穴的区别。
本穴物质中有气海穴传来的热胀之气,有冲脉夹肾经而行的水湿之气外散传至本穴,二气交会后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湿冷水气。
具有收引浊气、祛风利节、宁神定志等功能。
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阴痒、痛经泄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阳痿遗精、脐周疼痛、疝气、产后恶露不止、肠梗阻、肠鸣腹胀等。
7、中注穴
足少阴肾经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为冲脉、足少阴肾经之会。
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
具有利湿健脾功能。
用于治疗腹痛腹泻、便秘、腰脊痛、月经不调、小便淋涩、卵巢炎、输卵管炎、睾丸炎、结膜炎等。
8、气海穴
任脉穴,又名丹田穴、下气海穴等。位于人体下腹部,体前正中线,脐下1.5寸。
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
具有生发阳气、补气益肾、涩精固本等功能。
用于治疗绕脐腹痛、水肿鼓胀、大便不通、泄痢不禁、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阴挺、产后恶露不止、形体羸瘦、四肢乏力等症。
9、石门穴
任脉穴,又名丹田穴、命门穴、端田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是三焦募穴。
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
具有健脾益肾、清利下焦、理气止痛、通利水道等功能。
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绞痛、气淋、血淋、产后恶露不止等症。
10、四满穴
足少阴肾经穴。又名髓府穴、髓中穴、髓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是冲脉与足少阴肾经之会。
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水气上行至此后热散冷凝化为雾状水滴并充满穴周。
具有除湿降浊功能。
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遗精遗尿、便秘、疝气、小便不禁、腹胀腹痛、两胁疼痛、膀胱炎、前列腺炎等。
11、关元穴
任脉穴。又名三结交、大中极。位于下腹正中线当脐中下3寸。是小肠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
具有培肾固本、调节回阳等功能。
用于治疗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遗精遗尿、小便频繁、腹痛腹泄等症。
12、气穴
足少阴肾经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0.5寸处,即关元穴旁开0.5寸。是冲脉、足少阴肾经之会。
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温热之气,此气来源于胞宫,在本穴开始向冲脉以外传输,是冲脉气血外出的主要门户。
具有补益冲任、补益肾气、调理下焦等功能。
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阳痿、小便不通、泄泻、腰脊痛、冷感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