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刀的枪 叉子枪的叉子除架枪外,能当刺刀吗?还有一用途一般人想不到!
叉子枪的叉子除架枪外,能当刺刀吗?还有一用途一般人想不到!
一支典型的藏式叉子火绳枪,枪托、叉子等处都有金属装饰。 叉子枪也叫交枪,其特点是在枪管前下方带有两根像象牙一样成双成对,但更加尖细的叉状物,是一种极有中国特色的武器。特别是在西藏地区,有长期使用叉子枪的传统,肩背带有长长叉子的步枪或火枪,曾经是西藏的典型标志之一。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20世纪之初赴西藏探险时,所画的牧民和藏兵形象,基本上都背着这样的叉子枪。 19世纪末西藏地方政府的士兵,右边两人背有长长的叉子枪。 凡是熟悉打枪的人,多半都听说过一句话:「 ”跑动对跑动,等于打不中”。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射击时的稳定性。大家都知道杨子荣打虎上山的故事,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其中一个细节,那就是杨子荣第一次发现老虎时,不是直接掏出二十响来扫射,而是先用了威力更大的步枪。《林海雪原》中是这样描述的:「 ”他用力地把身体贴紧树干,把匕首用力向树上一插,把枪架在匕首上,克服了枪身的抖动,压住了紧张的呼吸,从侧面瞄准了虎头,满有把握地一扣扳机……”虽然这一枪因为瞎火没有打响,但这个动作却是很实用的,就是为让枪身稳定,以便打的更准。叉子枪上的叉子,就是起到同样的作用。使用者在遇到猎物或目标时,先下马,然后把叉子向下扳开抵在地面上,然后用半跪或半卧的姿势进行瞄准射击。与杨子荣的办法相比,两股叉支撑对于提高射击稳定性的效果更好,相当于现在轻机枪和有些狙击步枪上的两脚架。 叉子作为支架稳定枪身的使用方法,注意叉子靠近转轴处有短绳,证明了叉子的固定方式。 叉子枪的真实历史要比西藏使用这种武器的历史长得多,是真正的枪械「 ”活化石”。早期的火绳枪比较笨重,点火过程又格外繁琐,因此枪手会在枪口下方加装一根木杖,把枪架在上面,以便有精力进行仔细瞄准,并腾出手来点火发射。一根木杖并不稳固,慢慢并成了两根,这样和枪手的肩膀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三角支撑。为了携带方便,两根支架被转轴固定在前护木的下方,中间穿上一两根横杆加以固定,这就形成了叉子枪的叉子。最早的叉子枪形象,早在明代人编著的火器图谱中就已经有了。清代来华的外国使节、传教士和探险家,在其画笔记录下的清朝兵丁形象中,也多次把他们火绳枪上所带的叉子一并画了下来。即便是皇帝九五之尊的身份,在他们个人把玩的御用鸟枪上也有同样的装置。 清中期兵丁所使用的火绳枪,叉子的形状、弯曲方向、固定方式与后来的一模一样。 藏兵所使用的武器,手中火绳枪的短叉子与上图中非常相似。 近代的叉子枪实际上就是明清时代叉子火枪的遗存,不过使用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多半是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中使用。不过从保存下来的实物看,300多年来叉子的形状、材质、固定方式倒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除了藏族之外,西北的哈萨克族,以及东北的一些民族,只要有游牧和骑马狩猎传统的,都使用过这种武器。只不过在空阔的草原、山地,因为不易钩挂,使用叉子枪要比林区更加方便,也更加广泛。 叉子枪的叉子并非固定,也可以向后折叠,但这样不方便携带,也不能迅速打开。 在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那就是叉子枪的叉子可以当作刺刀使用,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首先,从材质上来看,叉子都是用木头、还有部分是用兽角制作的(这就是有时写作杈子枪的原因),根本不具备刺戳目标所需的强度,极少数看起来像金属材料的叉子,其实只是出于装饰或加固目的,特意包上的银皮或铜皮。其次,叉子枪的叉子并没有向刺刀那样的固定装置,大多数都是靠转轴处的摩擦力以及靠绳子捆扎固定的,少数靠木托上的突起限制,一旦遇到强大外力就会折回。第三,叉子枪的叉子长短不一,但很少有超过三分之二全枪长的,也就是说,架枪射击时枪手都不能完全站直,而短的叉子即使伸直也达不到枪口的长度,必须架在矮墙或石头上才能使用。最后,叉子的形状也不适合刺杀,所有的叉子都是带有弧度或角度的,而不是像刺刀一样挺直,无法有效传递力量。 叉子不固定也有特殊用意,比如可以用系绳灵活控制叉子高度实现低姿射击。 叉子枪翻转过来,就可以兼作草叉使用,而不是当作刺刀。 其实,叉子的另一个真正用途,和上面讲到的叉子特意做成弯曲形状,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注意观察的话,所有的叉子的弧度或折角都是朝向枪手自己的。因为它们除了当作支架外,另一个用途是作为劳动工具,只要把叉子枪枪身翻转过来,就可以在必要时客串一回草叉,为马匹添加草料之用。相对于草的分量,叉子的强度还是足够的。对于草原上牧民或骑兵而言,最重要的装备就是三样:长枪、腰刀和马匹,马的体力如何,直接决定了自己的机动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驻扎下来之后,必定要将马匹喂饱,与其随身携带专用的草叉,不如让它与长枪的支架合二为一,这也就是游牧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得来的经验。 哈萨克族使用的叉子枪,可见叉子很短、且折角明显,显然无法刺杀,只能用作支架及草叉。 在斯文·赫定探险的时代,他所遇到的牧民和士兵所用的,仍是落后的火绳枪。但随后线膛连发步枪,如英式恩菲而德和德国毛瑟步枪,也大量进入这些边远地区,取代了火绳枪的位置。不过,这些步枪中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按照传统,装上了各式各样的叉子,这样在很少有树木,也不一定随时能够找到合适的石头依托的情况下,随时可以打开架枪,提高远射的精度。关于这种「 ”现代版”叉子枪的记载,在很多参加过相关地区剿匪、平叛战斗的老战士的回忆录中都能找到。比如1959年解放军骑兵一师在青海果洛州班玛县境内追剿叛匪,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九河沟战斗,时任一团四连二排五班自动枪手的陈麦志后来回忆道:「 ”叛匪的枪法非常准,那个枪叉子往地上一支,指哪打哪。”时任连指挥员的郭文忠也说:「 ”叛匪的步枪前端有个叉子,往地上一架,排子枪打的很凶,机枪手是重点目标,一挺机枪连续伤亡一个射手、两个连级指挥员。” 现在叉子枪已经从牧民生活中消失,只能在表演时作为道具才能看到。 叉子枪消失最迟的仍是西藏,到1970年代,西藏民兵手中仍然有加装叉子的五三式步骑枪。但对于后来装备的五六式半自动、五六式冲锋枪来说,枪身比较短小,即使加装叉子也难以使用,对提高精度的作用也很有限。特别是牧民逐步改为定居后,背负叉子枪进出房屋不方便,加上对狩猎活动和枪支管理日益严格,叉子枪被最终淘汰出牧民的日常生活也是难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