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大历史:当中国遭遇世界》一本书揭秘丝绸之路两千多年的兴衰与荣誉

我为什么会写这本书的书评呢?因为最近几年丝绸之路火了好几本了,但是大部分都是歪果仁写的,中国的自我意识越觉醒,中国人的视野就会越向外,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就越会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

郭建龙算是当代中国比较会写书的人了,因为郭建龙先生对东亚地理板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旧大陆,中国是唯一一个具有天然的完整边界的巨型国家,在这个国家的中心是巨大而又连通的华北平原、两湖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周围的山地以及东南滨海地区,对这个核心区域形成了完美的保护,使得中国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能够维持着统一和向心力。
与之对比,不管是欧洲、印度还是非洲,都缺乏如同中国的地理完整性,在历史上充满了分裂倾向,小国林立,无法形成统一市场,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支离破碎和战争状态。
正是在这片幸运的土地上,中国人建立了数个富裕的朝代。正是中国地理环境的制约,以及其本土比周边更加富裕的现状,产生的巨大向心力使得中国人过于关注本土,缺乏对周边地区的好奇心,也形成了所谓“中央之国”的世界观,更进一步束缚了中国人的脚步,让我们很少能走出国门,探索世界。

一、汉朝大战略:军事征服与外交手腕

1、张骞凿空西域

1.1 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与被匈奴击败的大月氏联合。张骞历经艰辛抵达中亚阿姆河流域,与大月氏联系,但后者已无心攻打匈奴。

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1.2 张骞使命失败,但了解了大量西域的知识,促使汉武帝下决心拿下河西走廊,打通中原与西域的通道。史称“张骞凿空西域”

2、汉匈之争

2.1 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小国,最终将匈奴势力逐出,并设立西域都护府。

2.2 东汉班超用高超的外交手腕,维系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二、信仰的力量:佛教东传与文化多元

1、佛教东传

佛教东传示意图

1.1 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

1.2 佛教传播两条路径。请进来:印度高僧通过西域进入中国;走出去:中国僧人走出去,前往印度。

1.3 东晋法显开拓出一条海路。唐代玄奘发现了一条通往印度的快捷通道。

2、文化多元

2.1 各种宗教通过西域传入中原,如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

2.2 8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向中亚扩张,并传播伊斯兰教。随后,伊斯兰教通过中亚传入中原地区。

2.3 丝绸之路成为信仰之路。

3、唐朝退出西域

3.1 唐朝输掉怛罗斯之战,在西域的扩张达到极限;随后安史之乱爆发,西域唐军全部撤回,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衰败。

三、以贸易立国:海上丝路与中外交往

1、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1.1 宋朝由于西北有西夏,同西域的关系断绝,对外交往不得不依赖海路。

1.2 南宋丢失了中原大批沃土,无法以农立国,财政依赖于海外贸易,以贸易立国。

1.3 因为海洋运输的特性,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

2、蒙古帝国促进丝路

2.1 蒙古帝国打通欧亚大陆,使东西方交往变得通常。

2.2 元朝继承了南宋海外贸易,并发扬光大。中外交往继位频繁。

四、虚幻的盛世:七下西洋与闭关锁国

1、郑和七下西洋

1.1 明成祖朱棣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以及制造“万国来朝”的景象,增加合法性,命郑和船队出海远航。

1.2 郑和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七次下西洋远航,最远到达东非,但并没有任何创新,反而耗费巨大,成为财政的重要负担,终于被喊停。

2、闭关锁国

2.1 16世纪葡萄牙人闯入东南亚并殖民,1554年占据中国澳门。明朝无力保护东南亚属国,葡萄牙也无力敲开中国国门,双方各自停步,形成地缘均势。

2.2 明亡清兴,清朝统治者刚开表现出对西方文明的极大兴趣,但乾隆年间开始闭关锁国。中国失去海外贸易主导权。

2.3 英国打破地缘均势,逼迫清政府于1843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撞开中国国门。古代丝绸之路宣告终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