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告诉诸葛亮,实在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这是真心话吗?

列位知道,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可称异类。
为何这样讲?
因为三国之中,他们最小,数次北伐,功亏一篑,最终被统于司马晋国之下。
说白了,他们就是偏安一隅的失败者。
天府之国,割据者多矣,你认得几个?
他二人,名垂千古不说,还是中国历史故事里绝对主角,确实空前绝后。
(刘备剧照)
究其实质,大概在于,他们符合了老百姓们君贤臣直之念想,所以,在大家心目中,能与唐太宗、魏征;朱元璋、刘伯温等同列。
但是,他们的关系,真的好到了亲密无间吗?刘备在诸葛亮面前,真的一点私心也没有吗?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记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人说,这是刘备以权术压诸葛亮要替其子效忠;
也有人说,如果刘备是真心觉得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呢?
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引用孙盛的话说——
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
他认为,以刘备之能,断不会不知道,如果诸葛亮想夺位,其实是撒撒水的事。所以,他的都是真心话。
但这只是他一家之言,刘备是否为真心,当事者诸葛亮的表现,才是关键——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剧照)
什么意思?
就是我一定竭尽全力,死而后已,为你的儿子尽忠。
效忠贞之节四字,显然已表明,诸葛亮对刘备此话的理解,乃是主公不放心自己。
看完诸葛亮所言,我们可知,孙盛作为旁观者,他更愿意对此事施以光明的看法,而不愿以恶意去揣测他人。
可他不愿,不代表这事就不存在啊。
刘备的担心,其实是十分正常的。
往前,有权臣王莽篡汉;
往后,刘裕先辅助晋室,后取而代之,史称南朝宋;
再有赵匡胤黄袍加身,史称赵宋。
(赵匡胤剧照)
可知,顾命之臣,国之干城,遇主或幼或弱,便会野心膨胀。
但诸葛亮是个老实人,他理解刘备的忧虑,也忠实于自己的誓言。
何况,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已然位极人臣,掌握着汉国的实权,也没有必要再破坏自己的名誉了。
毕竟,他不会知道后世刘裕和赵匡胤,虽然篡权,却留下了好名声;他只知道,王莽篡汉,导致天下大乱,身败名裂。
李世民说,以史为镜,不就是这么个意思吗?
人们常说,历史照亮现实,其实就是历史对后世之人的行事风格,有规范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