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乖乖吃饭!周末我带你去动物园!”

“宝贝,你要是乖乖喝粥,周末我带你去动物园……”

“如果你这次能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苹果手机……”

“宝宝,如果你……我就给你……”

各位宝爸宝妈,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呢?现在的教育里,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在把各种形式的奖励作为鼓励孩子做一些正面行为的方法,而这种行为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效。但是,这样的奖励制度真的是正确的吗?

Professor认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是一时之功,各种形式的奖励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效益,但是对孩子的长久发展而言,并不可取。

众所周知的“德西效应”也证明,外部激励对内在动机的削弱作用是很大的!孩子如果本来以纯粹热爱的目的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人却予之以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孩子的内在动力。

下面,Professor就给大家聊聊,外部奖励究竟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

壹:让孩子变得功利而贪婪

Lucy妈妈特别偏好于用物质奖励来鼓励Lucy做一些事情。比如:Lucy妈妈会经常用奖励零用钱的方式鼓励Lucy 做一些家务——家里有一张清单,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擦一次桌子1元钱,扫一次地1元钱等。

一天,Lucy 妈妈又想让Lucy 帮忙做一些家务,可是Lucy 却跟妈妈讲起了条件:“妈妈,我可以扫地,拖地,并且擦桌子,但是妈妈这次要给我5块钱的奖励!不然我就不帮你干活了!”

Lucy 妈妈很疑惑,女儿怎么一下变得这么功利与贪心了呢!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其实,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本是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长期的物质奖励,让孩子变得功利而贪婪,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觉得物质奖励是对自己劳动付出的交换,就像工钱一样。当孩子对自己的“工资”不满足时,自然就会去找家长谈“涨薪”需求,这就让整件事情变了味道。

贰:歪曲孩子的目标

对孩子而言,物质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虽然让孩子过上物质条件优渥的生活肯定不是坏事,但是若随便给孩子提供物质奖励,会在无形中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Professor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一次朋友承诺孩子,如果这次期末考试能考95分以上,朋友就会带他去游乐场玩。

可是,考试成绩出来后,语文80,数学75,英语86。显然,这样的成绩很难让人满意。

朋友心情复杂,虽然有点生气,但是想着孩子没考好,在沙发上垂头丧气的坐着,还是需要安慰一下。

“宝贝,没关系的,这次没考好,我们可以认真分析一下试卷,看看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然后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巩固一下,下次还有机会呢!”

“妈妈,我没想考试的事,我不开心是因为我的游乐园计划又泡汤了!唉!”

朋友很诧异,孩子脑袋里想的居然只有考试前说的那个游乐场计划!明明这个承诺的初衷只是为了鼓励孩子,可没成想却让孩子的心态变得如此扭曲,朋友很是伤心!

显然,用丰厚的物质奖励去激励孩子,往往会让孩子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物质奖励上,反而会忽略那些他本该做的事情。所以,想让孩子有一个好成绩,光靠外部激励是不管用的,必须得提升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行,让孩子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正道。

叁:盲目的奖励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一次,一个做医生的朋友很气愤的跟Professor抱怨:“现在的家长是怎么了?为什么连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

原来,那天这个医生接了一个小病号,胃疼胃胀。细问原因后才知道,小女孩竟然因为奶奶一句“乖宝贝,你把这些都吃了奶奶就带你去买玩具!”,就狠命吃饭,平时只吃一点东西的她这次居然吃了一盘饺子外加一碗鸡蛋羹!谁知刚吃完,小女孩就感觉肚子疼,而且愈演愈烈,孩子爸妈回家后就立马把孩子带到了医院。

Professor 相信,像这种以物质奖励督促孩子吃饭的情况,肯定非常普遍,但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孩子有知觉,他若真的饿了肯定会发出要吃东西的信号,家长们切不可以自己的饭量或臆测去衡量孩子的饭量。盲目的逼迫孩子多吃多喝,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Professor点评:

俗话说:过满则溢。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Professor希望爸爸妈妈们明白,物质奖励只是一种手段,但千万不能随意使用。

我们可以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宝宝准备一个惊喜,并告诉他这是因为他最近表现非常好,得到了爸爸妈妈的一致认可,所以奖励给他的小礼物!

Professor相信,爸爸妈妈们肯定都希望教出一个正能量爆棚且主动积极的孩子,而不是把一切行为的目的都聚焦在为了得到某些物质奖励上的功利孩子。所以,从现在起,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千万不要让自己随口说出的各种奖励毁了孩子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