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笔还是亮点(再谈《金刚川》艺术特点

败笔还是亮点(再谈《金刚川》艺术特点)

                         颂明

对电影《金刚川》有很多艺术上的批评,大多都是深中肯綮的,这说明了我们的观众的欣赏水平在日益提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昨天我看到一个“权威”的批评,说影片的高潮是美国飞行员和志愿军炮兵的对决,在这一幕中,双方都抛却了本职——美国飞行员的本职是轰炸桥体,炮兵的本职是用有限的炮弹最大限度地保障工兵连修桥,而在这一幕中,双方都跟对方“拼了”,发出的炮火密集而猛烈,但多少带有为战友报仇的个人情感意味。

对此,我不敢苟同。我恰恰认为这个细节正是影片的亮点,是影片抓人的地方。

我10来岁时听过两个故事,便有了再也抹不去的深刻印象。一个老革命说,现在的电影(指上世纪60年代的)对战争过于美化了。其实战争是很残酷的,一点也不浪漫。游击队中有一对双胞胎,哥哥很勇敢,弟弟比较胆小。哥哥处处护着弟弟。有一次由于叛徒的出卖,游击队的营地被“白狗子”(当时大别山区的老百姓都这称呼国军)包围了。突围时哥哥的肚子被弹片炸开了,肠子流了出来。弟弟顿时像疯了一样要救哥哥。哥哥大声喊着:“你快跑,别管我!队长,把我弟弟带走,求你了!”弟弟不听,哥哥就朝自己头上开了一枪,弟弟硬是被队长扛走了。从此以后,弟弟沉默寡语,只想着为哥哥报仇,变得特别勇敢(后来也牺牲了)。

还有一个故事,学校里有个地主家的姑娘,爱上了“校草”。可校草却是个地下党员,动员学生“向北(参加革命)”。姑娘当时就非常纠结,她不想参加革命。后来这位“校草”为了保护学生挺身而出被特务活活给打死了。这个姑娘目睹了现场情景,悲痛欲绝,立马义无反顾地投身了革命。

在战争中,人们并不都是天生的勇敢者,成熟的革命者,并不都有理性认识的。往往都是从亲情、友情、爱情出发改变了自己,重新选择了人生的道路,然后再慢慢成长。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假如我们的文学作品脱离了这些单单去强调“道理”,那就失去了作品艺术性。

我觉得管虎等组创人员是深谙电影之道的。

2020年11月13日星期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