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铸就中国中医科学院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 肖永芝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195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宣告成立,从此担负起引领全国中医发展的重任。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之时,为了一个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成立,动用政府行政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征召名医大师,这样的壮举是史无前例的,体现了党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
在新时代紧扣传承创新的主题,守护好中医药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以不懈的努力和跨越式发展,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拼搏奋斗,向党的百年诞辰献礼。
中医药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中医采取排斥、限制、消灭的措施,致使中医发展举步维艰。
扭转中医备受排斥的困境,筹备成立中医研究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例如,1949年9月,毛泽东指出,要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但最初几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受排挤的状况。
1954年6月底7月初,毛泽东对中医药工作发表讲话,指出,“祖国医学遗产若干年来,不仅未被发扬,反而受到轻视与排斥,对中央关于团结中西医的指示未贯彻,中西医的真正团结还未解决,这是错误的,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错误一定要纠正。”
同年,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的重要批示,并在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在1955年上半年内成立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院开始筹备创建。
1954年9月,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卫生部派鲁之俊、朱琏、何高民负责筹备成立中医研究院。10月,《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提出的第一条改进措施即是成立中医研究院,并对中医研究院的主要任务、组织机构、人员组成等做出了详细规划。同月,中医研究院筹备处正式成立,积极落实中央文委党组报告中的内容,全面开展筹建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医研究院的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华夏文明长河中的一颗明珠——中医研究院诞生
1955年12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的关怀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简称“中医研究院”“中研”)宣告成立,从此担负起引领全国中医发展的重任。周恩来亲笔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徐特立到会祝贺并讲话。张际春说:“为什么要成立中医研究院?一句话答复就是:为了发扬我国医学遗产,继续为我国人民服务,以至为世界人类服务。”徐特立说:“中医研究院的成立是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不仅对本国来说,就是对整个人类和国际来说,都有很大意义。”中医药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
在建成于2000年的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由南向北,镌刻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7000多件重大历史事件,高度凝练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被赫然列入其中,彰显了中医研究院的成立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意义。
举天下英才而用之,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
为了完成中医研究院的各项基本任务,首先需要充实人才队伍。为了贯彻落实毛泽东“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的指示精神,在中医研究院筹建之初,通过接收卫生部中国医药研究所、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华北医院筹备处、华北中医实验所等5家单位,汇聚了彭泽民、萧龙友、于道济、卢英华、孙振寰、步玉如、赵心波、赵锡武、段馥亭、高凤桐、郭士魁、龙伯坚、朱颜、陈邦贤、赵燏黄、王易门、李振三、陈慎吾、岳美中、郑毓琳、赵金铎等一批颇有建树的名医。
1955年1月,为加强中医研究院的人才建设,继续充实名医专家队伍,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由卫生部组织、中医研究院筹备处具体运作,陆续从京外9省市聘请了32名全国首屈一指的名老中医,包括四川省的王文鼎、王朴诚、王伯岳、叶心清、冉雪峰、杜自明、沈仲圭、周济民、蒲辅周,上海市的丁伯玉、朱仁康、何时希、余无言、陈苏生、姚和清、唐亮臣,江苏省的时逸人、金昭文、耿鉴庭、钱伯煊、葛云彬,湖南省的刘志明、郑守谦、徐季含,湖北省的孙惠卿、杨树千、黄坚白,浙江省的韦文贵、谢仲墨,陕西省的黄竹斋,江西省的赵惕蒙,云南省的祝谌予,共同来中医研究院承担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
一时之间,中医研究院大医云集,名师汇聚,使中医研究院从起步就占据了全国中医领域的制高点。诸位中医药大家在这里施展才华,艰苦创业,拓展创新,成为中医研究院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面对西医的冲击,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屡建奇功。例如,以蒲辅周为代表的医家1956年在抗击乙脑过程中挽救了许多垂危患者的性命,极大提高了中医的声望,夯实了中医立足医界、立足现代社会的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之时,为了一个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成立,动用政府行政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征召名医大师,这样的壮举是史无前例的,体现了党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党中央的支持,中医研究院才能汇聚如此多的中医药大家。在他们的影响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中医研究院打造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的标杆,引领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西医学习中医,是我国在中西医学碰撞中的创举
1954年,毛泽东曾对中医工作作出批示: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要抽调100~200名医科大学或医学院校毕业生交给有名的中医,去学他们的临床经验。因此,在中医研究院筹备过程中,卫生部先后向全国有关院校及各大医院精选征调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及高等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等西医人才,限期到中医研究院报到,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
中医研究院建院当天,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学。经过两年半的系统学习,该班于1958年7月毕业。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其中总结了西医学习中医班的五点经验,第一条即为“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教育”。
同年10月,毛泽东在此报告上作重要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批示对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研究院创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是我国在中西医学碰撞中的创举,对全国有试点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国西学中工作的开展,揭开了西医系统学习中医的序幕。1956年起,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广州、杭州、南京、南昌、沈阳、银川等地陆续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西学中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西医兼通的新型人才。多年来他们在工作第一线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医药学的国际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西医广泛参与学习中医,从根本上扭转了近百年来西医对中医的歧视与偏见,改变了中西医之间互不团结的风气。通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整理了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了中医理论知识与临床技术,并由此探索出制度化的人才培育模式,造就了一批高级中医人才,其中不乏毛泽东所期待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或“高明的理论家”。正是在西医学习中医的基础上,中国才逐渐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行的医疗模式。
百年沧桑巨变,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东方奇迹。中国中医科学院以风雨兼程的66年参与并见证了这场奇迹的发生与发展。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党的关怀下诞生的历史,将激励我们继续以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提振精神,坚定信心跟党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新时代紧扣传承创新的主题,守护好中医药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以不懈的努力和跨越式发展,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拼搏奋斗,向党的百年诞辰献礼。
编辑:董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