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68元的满分神作,最后一天限免!

今天再来推荐一款游戏。

大家都知道,玩游戏的乐趣很多时候源于一种挑战,大部分游戏呢,挑战的是大家的操作手指的灵活与反应力,比如最为大众所知的 FPS 射击游戏与 MOBA 竞技游戏如穿越火线、英雄联盟等,在这些游戏中玩家的表现大都由这些能力所决定。

但是也有这么一种游戏,它们对玩家的操作、反应毫无要求,真的是有手即可,不过没有要求不代表这些游戏简单,它们只是在操作之外挑战了玩家的另一项能力,就是脑力。

它们是最为烧脑的解密游戏,它考验的是玩家的观察、分析、联想、逻辑推理等诸多能力。在这类游戏中,无论你是手速反应极佳的操作大神,还是懵逼的苦手女大学生,都得看脑子好不好使。

黑哥这一期带来一款据说是史上最烧脑的游戏——《INSIDE》,《LIMBO》地狱边境的精神续作,如果你了解前作的表现的话,自然知道它有多么值得期待。

《INSIDE》由开发《地狱边境》的 Playdead Studios 制作的一款冒险解密游戏。游戏看起来像《地狱边境》和《死光》的合体,玩家操作一个小男孩,一边躲避各种敌人,一边进行解谜。游戏为横版过关形式,属于末世启示录风格。

别具一格的故事体验

众所周知,一款好的解密游戏最为重要的内核就是它的故事,好故事才能让玩家引人入胜,而《INSIDE》最有趣的点是它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文字对话、旁白、故事解说,甚至连游戏背景都没有任何文字交代。

这对于一款游戏来说,未免太过大胆了吧?

所以《INSIDE》到底讲了什么?这一起都由玩家自己来思考,1000个人的眼中有1000本《哈默雷特》,1000个人的眼中也有1000个《INSIDE》。

正因为每个人对《INSIDE》解读都不一样,所以会有人说 《INSIDE》是资本主义的寓言,有人说是个恐怖科幻故事,有人说是克隆人实验,有人说是末世世界,还有人说是游戏对游戏本身的反讽。

总之,你可以产生对《INSIDE》各种不同诠释,我们沉浸在其中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游戏。

趣味性的解谜

一款解谜游戏做到有趣就已经很难,而如果要在此基础上还做到不乏味,其难度可想而知。

《INSIDE》和《LIMBO》一样,它并不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核心解谜思路(比如《纪念碑谷》的视角错位),它还是利用场景里的东西进行互动完成解谜。

它把细节专注在解谜过程和画面呈现上,谜题巧妙的设计让你拍案叫绝,游戏中的你会满足于解开每一道谜题的成就感,独特的美学则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气氛,激起你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

所以说《INSIDE》能做到既有趣重复度又不高的解谜体验,实属难得。

这款游戏的解谜环节都设计得非常巧妙。可能有的时候可以互动的东西只有一两个,但就算你绞尽脑汁,怎么试也试不出来。

但答案其实往往就摆在你的面前,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才能发现其中的玄机。

比如上图这个谜题里,玩家需要控制两个奔跑相反的人踩到两个按钮完成解谜,像这样的设计在游戏中到处可见,让你过关之后忍不住佩服游戏设计者的非凡创意。

并且与同类型解密游戏工作室 Artifex Mundi 的作品相比较,如果大家玩过AM 社等的作品,会发现这一类型解谜游戏有个难点。

例如在寻物部分,隐藏在杂乱背景中的道具隐蔽得让人眼睛要看瞎,让解谜游戏硬生生变成了点点点游戏,《INSIDE》在解谜这一部分给我们玩家的体验感还是非常不错的。

《INSIDE》在玩家互动上和《LIMBO》一样,除了方向键之外,游戏只有两个按键可用,分别是跳跃(A)和互动(B)。用简单几个按键就能设计出如此精巧的解谜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 Playdead 的天才。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解密的关卡都是一些小场景

和前作相比的另一个优点是,游戏里不会让玩家通过一直死亡来试错,《INSIDE》中这些死亡陷阱基本上都被设计在了谜题之中,如何从这些死亡的威胁里生存下来,同样也是解谜的一部分。

反乌托邦幻想

一款优质游戏不仅会给玩家带来操作上的满足感,在游戏体验中,还不时会激起玩家的思考。

《INSIDE》就在不断的解谜过程中,玩家会一点一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黑暗计划,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社会,你需要一步步的逃离它。

《INSIDE》处于顶层的是白领和科学家,他们成天坐在办公室里掌控所有的资源。

处于中间阶层的是工作人员他们不会参与到科学家的研究当中而是充当包工头的职责,对所有无意识人进行监控。

无意识人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需要别人带上控制仪给出指令后才能行动,在未受控制时便如死尸一样蜷缩在那里。

但是游戏中所有阶层所有人包括主角小男孩在内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都没有五官,似乎他们没有喜怒哀乐,他们的情绪也是无关紧要的。

这就是《INSIDE》对社会钳制思想、阶级差距等现象给出的隐喻。

如果不考虑 《INSIDE》反乌托邦的背景设定,那么本作的叙事并不特别:孩童误入奇诡世界,经历了一系列冒险之后,逃离禁地。

这样的故事我们在《千与千寻》甚至《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见过。

但这种设定却让游戏的主题有了不一样的,值得被琢磨的价值,相信大家体验过就会明白。

离奇的游戏结局

在游戏的结尾部分,历经千辛万苦的小男孩进入了实验室的水中,在众多科研人员的观测下与一个巨大的肉球合为一体。

操作这个肉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依附在肉球上隐隐约约的人形,体会到受到伤害时的痛苦,这一幕一定会让你相当难忘。

他们是逃脱失败的傀儡人,但在小男孩的意志之下,他们团结在一起,无比强大,最终逃离,来到了海边的沙滩,尽管已经奄奄一息,但却获得了无比珍贵的自由……

到这里彷佛小男孩成为了救世主,他拯救了所有受压迫控制的无意识人。

真的如此么?

游戏中最为震撼的一幕,莫过于是收集了全部的隐藏要素之后,小男孩回到开场的玉米地,进入隐藏地下室,关掉开关的那一刻——和其他的傀儡人一样,小男孩弯下腰垂下头,一动不动。

玩家自以为是自由的,可他们的行动却总是被游戏的设计者所诱导,就像逃亡的小男孩那样。

小男孩最后拔掉电源,脱离了控制看起来像是自杀,但这同样也是象征自由的标志。

我们玩家在显示器外对小男孩进行着观察,和游戏中科学家们观察那无知的躺在沙滩聚光灯下的肉球又有什么区别?我们在观察他们,谁又在观察我们呢?

一千个玩家眼里有一千个 《INSIDE》,人生如戏,而你仅仅恰好在戏中而已。

Life is a game,you are just INSIDE it.

对于这类游戏来说,才真正对得起第 9 艺术的称谓。

(0)

相关推荐